不論是設廠或拓展業務,企業將觸角延伸到中國地區,資訊系統免不了也要跟著過去,不論是聘用當地IT人,或是由臺灣指派工程師前往,我們都需要與對方協調IT上的諸多事務,像是指導使用者操作電腦,或是與專案人員討論系統需求。

不論臺灣或中國,幾乎所有IT名詞是由英文翻譯而成,不過兩地的譯法習慣不同,臺灣較偏向表達原文代表的意義,而中國則偏向以原文詞義直接翻譯。有些用詞雖然不同,但可以由字面推敲;有些差異就很多,若是沒有接觸過,就可能會不清楚其代表的意義。

不管是臺灣或中國,都有人認為對方的翻譯並不適當,甚至有人會就彼此使用的詞彙揶揄一番。像有些人認為,臺灣將Computer譯為電腦,有點言過其實,畢竟這種電子設備並無法真的思考,用「腦」這個詞去稱呼,有點誇大了它的能力,事實上,它只是一臺可以算得很快的電子算盤,所以應該要直接翻譯成計算機比較符合現況。

認識彼此IT詞彙,讓兩地人員溝通更有效率
事實上,在臺灣有很多書籍或是新聞報導,也都會夾雜一些中國的IT用語,如許多翻譯書籍和教學網站,都會將「程式撰寫」(Coding)寫作「編程」;相對地,中國長期與臺灣的IT人員接觸,也開始將「數據庫」(Database)稱為「資料庫」。雖然上述情況,有可能是因為書籍編撰或翻譯人員,直接參考對方的書籍,且過程中並未將相關詞彙改成本地用法,致使很多書籍上出現,與本地習慣不同的IT名詞;或者有很多技術文件,也是由不同地區的IT人員負責撰寫,因此文中使用的部份詞彙,並不是當地慣用的。

對於兩地不同的IT名詞,其實並不需要計較太多,也沒必要去批評對方翻譯的好與壞,畢竟臺灣與中國兩地,彼此在資訊領域上都各自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加上觀念差異等眾多因素,使得稱呼上多少有些不同。不管是臺灣的IT人或中國的,了解彼此用語的重點在於,我們要知道對方想表達的意思,當我們越了解這些詞彙,在溝通上就更能明白對方的意思,雙方間的差異自然會逐漸彌平。文⊙林郁翔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