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是秦朝,透過外交與武力等手段,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局面。秦之所以強大,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她能夠重用外國人才。但是秦本來也是排外的,甚至有過想要把這些外來的人才全部趕走的想法,但後來丞相李斯著名的<諫逐客書>讓秦王打消了這個念頭,終於成就霸業。
西方史學家評中國歷史上最好的三個皇帝,依序為:康熙、唐太宗及漢武帝。其中,排名前兩位的都不是所謂的純種漢人,康熙是滿人,唐太宗也有突厥的血統。這種借外人之力,成就自己霸業的事情歷史上比比皆是,例如皇太極與范文程,成吉思汗與耶律楚材……直到現在,我們認為美國之所以強大,也就在於融合了各種族群與文化,才能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著名的趨勢大師John Naisbitt送給臺灣的名言是「join the world」。這裡面的涵義是什麼?政治面的不談,臺商已經很積極地向外拓展,到處參與國際性的展覽,推銷我們的各種產品。不過,就如同一個長輩的感嘆:「我們仍然沒有開闊的胸襟來接納這個世界」。或許大家不知道,要申請一個外國工程師來臺灣服務,需要多麼繁雜瑣碎的手續吧?而且也有一些保護措施與關卡。要走出我們這個小小的池塘,就需要見過世面的人才,帶來新的文化,新的思考,以及對於國際性事務的經驗,才會有機會。
政府常常提到臺灣要成為區域的金融中心、創新中心等一大堆的中心,在一次的聚會中,就有人說:「沒有容納外籍人才的格局,什麼中心都沒用。」杜拜本來是個小漁港,透過引入外資,並且找國際知名公司進行都市計畫,短時間內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香港。其實我們如果去香港看看,也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匯集,要進入世界,首先可能還是要讓人才進入臺灣才行。
現在接納最多外國人才的機構是什麼?是幼稚園,外籍人才占幼教公司人力資源的比例,反而比高科技的電子業高。這反映了我們一個普遍的現象與心理,講好聽一點就是「孩子,你一定要比我強」,講難聽一點,就是「孩子,我沒有信心跟外國人工作耶……」。長久以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深植在我們的心中。其實就工作上而言,我曾經共事過的外國人,都很專業也很敬業,我們擔心的可能是溝通問題,但實際上只要相處久了也就沒什麼問題了。
雖然我們可能會認為,外國人來臺灣找工作,就等於是搶了臺灣人的飯碗,這樣的說法其實不容易反駁,原因在於立場的不同。站在公司的立場,如果同樣一件事情,可以用比較低成本的人力取代,當然會考慮低成本的方案。但是這樣的公司,並不思考創新,只是在想降低成本降低售價,遲早還是無法存活,因為世界上總是有人製造出更低成本的產品。所以比較健康的想法,應該是說如果找來外國的人才,是否能讓我們公司向上提升呢?這就要看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以及是否找對了?是把人才用在對外的開展還是用在對內的執行?我遇見一些公司,聘用外籍工程師,但實際上沒有給予真正的權限以及參與核心技術的研發,同仁們常常戲稱是找了「英文老師」,而不是找了專業的工程師。
「我並不知道怎樣管理外國人啊?」有高階主管就曾經私底下這樣跟我說,「要像管我們的工程師這樣子管的話,他們受得了嗎?還有進度怎樣要求?」這反映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都還沒有準備好來join the world。因此,想要進一步國際化的企業,就需要支付一筆學費與慘痛的經驗,來學習怎樣管理外籍人才。在外商公司工作的經驗,確實可以讓我們接觸甚至管理到外籍人才,但這是需要藉助於公司本身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與領導人寬大的格局才能達成的。在臺灣,著名的例子就是宏碁總經理是由義大利籍的蘭奇(Gianfranco Lanci)擔任,事實上他也成功地將宏碁提升到國際水準。我相信,在IQ、EQ的直接比較上,我們確實有一大票超過他的人,但是在國際經營的經驗與格局上,就很難說了。
減少一點預設立場,將會是我們與外籍人士共事之後得到最大的好處。例如,每個國家的人,拒絕別人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可能會說「好……但是……」,也有些會直接說「不行!」。如果我們都拿自己的經驗來面對,那結果一定是搞得一塌糊塗。即使同文同種的中國人,我們管理起來也很吃力,因為我們自己的這一套有很多時候不管用。但是這是無法逃避的趨勢,我們不能等老板找了一個外籍員工,我們才開始學習外語還有跟外國人相處。
我曾聽過一個故事:當年李鴻章被派到天津處理洋務的時候,他沒有經驗,很緊張地去拜會老師曾國藩。曾國藩告訴他,我也沒經驗,但有一個字一定放諸四海皆準,那就是「誠」。用心,不管任何國籍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我們的誠意。除了微笑,誠心也是共同的國際語言呢!
作者簡介: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交大電子工程系、臺大電機研究所、政大科技班畢業,身兼IT/電子技術顧問和某小型電子公司研發處長。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