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來襲時,大家都批評政府發布資料的速度太慢,反而民間機構的反應很快,透過網路快速發布各種救災資訊。哪一種作法比較好?為什麼政府發布的速度老是比較慢?
因為這兩種角色對於資料正確性的要求不同,導致作法上有這麼大的差異。公務人員受到法律規範的限制,加上事後還需追究責任,所以,政府寧可慢,也要保證資料正確。
民間機構則不同,主要講求迅速,即使資訊有時錯誤,大家也都可以容忍。所以,才會有位牧師重複被消防隊救援5次的情況,因為民眾資訊錯誤而一再報案。
比較這兩種作法,政府機關講求資料必須百分之百正確才發布,這是一種監理心態。其實,很多政府機關,都將自己視為監理單位。但是,政府機關從監理角度來作業,民眾就會抱怨連連,因為這樣做很難有好的服務品質。
監理的目的是增加內部效率,講求以最少資源,做最好的管制。另一種態度,就是「服務」。服務的目的是要讓使用者的價值最大化。一個機構一面倒向安全上的考量,就會要求越多的管制,最後就成為監理單位。
企業中也經常會出現監理性的IT部門。IT部門雖自詡為服務單位,但在不少企業中,常發生使用者提出功能需求,但IT部門卻回應暫時無法提供,兩年後才能開發,暫時無法提供,請使用者先自行解決。
IT部門只有考慮到自己內部的執行成效,只是最大化自己內部的目標,但是沒有最大化顧客的價值, IT部門就會變成監理單位。
在承平時代,這種「寧可慢,不要有錯」的監理作法,民眾還可以接受。可是在救災的時候,人命關天,情況就完全反過來,寧可發生錯誤,也不要來不及救援。內部成效和顧客價值之間,難道沒有折衷的方法嗎?
來看另一個例子,每次總統大選開票時,每家電視播報的票數都不同,雖然最後還是以中選會發布的票數為準,但沒有人會罵中選會的速度太慢。因為在開票過程中,民眾的資訊需求不一定要完全精確,也可以是灰色地帶的資訊。雖然電視臺的票數可能有錯,但還是具有參考價值,能滿足民眾資訊需求。
這種情況其實有很多緩衝的作法,即使資訊不一定正確,也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像飛機延誤時,若櫃臺人員能告知約需等待五小時,而不是說隨時會起飛。旅客就能判斷要等待還是去購物。使用者有很多需求不一定需要精確的資訊,只要有正確方向,就足以成為決策的參考。
不論是政府或企業中,很多監理心態的IT部門,往往以為計畫尚未定案,資訊不夠精確,就不提供給使用者參考,因為擔心要對提供的資訊負責。但是,若IT認為自己是服務單位,就要去思考使用者需要什麼。
不適合透過正式管道發布的資訊,可以透過外圍組織或非正式管道。就像NCC不管制電視臺播報投票數據,就能彌補中選會作業速度的不足。民間救災網站也能第一時間讓民眾掌握最新颱風災情,即使有錯也沒關係。
企業可以善用Web 2.0技術,像是部落格,在企業內打造非正式的資訊交流環境,待意見獲得認可後才正式發布,就能兼顧監理目的和使用者服務的需求。
若只考慮到自己執行上的便利,CIO,你的IT只是監理單位,而非服務單位。口述⊙范錚強,整理⊙王宏仁
作者簡介:
范錚強-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資管系主任多年,任內創立資管所碩士班,曾應邀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客座教授。學術方面,擔任過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以及第三、四屆理事長。范教授長期擔任多項政府專案審查人,包括經濟部軟五計畫、ABCDE計畫、企業體系電子化計畫、商業體系電子化計畫、物流運籌業電子化計畫、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旗艦計畫等。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3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