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妤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圖片來源/iThome)

在2011年年底,臺灣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五都改制後的縣市合併,全臺包括高雄、臺中、臺南、新北市、臺北市等5大原有的縣市機構,都升格為新直轄市,成為行政區域內的單一行政單位。

為了這個大改革,原有縣級的行政單位,都必需要將過去各類行政、治理的公文,集中到整併後的新市級辦公室。在整併當天,就看到有很多車輛,載著尚未電子化的紙本公文,一車一車的運到新的辦公室。

這樣的光景,其實早在20年前的臺灣政府,就曾經看過。過去在政府尚未執行電子化作業流程以前,光是部會內要簽核的公文,就得靠車輛才能運送。尤其是在跨部會稽查時,第一個行政單位完成簽核後,就要派車將公文運送到下一個行政單位內,一來一往,光簽核作業,可能就要花上好幾天。

雖然從縣市整併搬運紙本公文的作法上可以知道,政府內部尚未全面完成流程e化,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朱斌妤認為,公部門資訊應用的比例一定會逐漸增加,這是她所想像的未來政府樣貌。

她認為,資訊系統除了可增加內部的行政效率之外,各部會還可以從實現社會的公共價值,來設想電子化政府可以帶來的效益。電子治理無論是在行政制度的設計、管理上,或是內部行政效率的提升,都應該以社會的公共價值(Public Value),為最重要依歸。每個政策議題的制訂,都是為了要實現這個社會的公共價值,而資訊科技可以扮演輔助的角色,讓社會的公共價值,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政府要實現的公共價值,分為操作價值、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等3個面向。IT在其中也各有不同的作用。

以IT來加速操作價值,增加內部組織的行政效率

操作價值與政府的行政效率有關。如何善用資訊科技或其他行政上的設計,來加速整體效率,不管是在部會內、或為民服務,都是在實現政府的操作價值。

朱斌妤認為行動化是未來政府部門提升行政效率的方向。舉例來說,在警政署內,為了要加速員警的辦案效率,就開發了行動版的查案資料庫,值勤人員隨身配帶行動裝置,如在外面巡邏時,遇到可疑的案件關係人,就能立即比對資料庫內的關係人照片,加速員警辦案的速度。

又或者,在海關查關稅與商品進出口的公務員,這些人員在辦公室的時間很少,幾乎都在外勤工作,過去企業如果有商品要出關,公務人員需到倉庫檢查商品後,再回到辦公室,才能將查貨結果輸入電腦內,企業確認後才能讓產品出關,需要花費的作業時間很長。

但如果能透過行動裝置,讓外勤公務員在查貨結束後,就能立即回報最新結果,廠商不僅可以立即得知,有任何問題也能立即修改,整體工作的效率就可以加快。

這些案例,都是透過資訊科技來協助加速行政效率的作法。各部會可以從自身業務,來發想還有哪些工作環境適合結合行動裝置,將行政作業行動化。

此外,除了行動化之外,朱斌妤也建議,各部會需要開始關注數位匯流即將帶來的影響。現在除了電信、資訊業者的結合之外,未來包括數位電視業者,也都將成為提供資訊科技的服務供應商之一。電信業者可以提供網路服務,數位電視也將成為民眾可上網的裝置之一。當民眾可用的載具越來越多時,政府部門要如何因應這個趨勢,提供跨更多裝置的服務時,就成為各部會的最大挑戰。

因此,她認為,各部會看待科技應用時,不應該只侷限手機、電腦等裝置上,甚至要有包括數位電視等多載具的匯流規畫,預先設想未來的行政政策。

政治價值必需透過政府資訊的公開、透明來達成

而在政府部門必需實現的政治價值,則是指政策執行過程的完整度。政策執行的達成度越高,就代表政府部門創造的政治價值越高。這之中,朱斌妤表示,就牽扯到政府的透明度、課責和公民參與等議題。

政府部門施政的執行過程,可以經由開放資料,讓民眾檢視與課責,達成政策的透明,民眾對政策方向越清楚,就越能減少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的資訊落差,增加說服民眾的可能,民眾也有機會參與施政,因此就也會影響政府政策執行的達成度。

這也是近年來全球各國政府的目標。臺灣行政院在第四期電子化政府中,也明訂開放資料是未來政府一定要作的施政方向。

雖然臺灣已立法設立政府部門的資訊公開法,規定政府部會應該主動公開部會內資料。但朱斌妤認為,實際上各部會作法仍有不少問題。

各部會除了10大類應主動公開的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被動公開的資料,例如由民眾主動要求,經過各部會審核過後才公開的資料。這之間的申請過程、甚至部會內審核的過程沒有公開透明。

當民眾要求政府單位公開某一類資料時,政府單位需經由那個主管機關審核、放行與否的裁定標準等,這些過程並沒有確切的法規或政令規範,造成行政單位雖然明訂以全面開放的目標,但各部會執行的現況,仍有一段落差。

這是朱斌妤認為,在政治價值上,各部會仍可努力改善的方向。而其中,她建議,如果中央政府能提供好的獎勵制度,例如各部會在公開資料應用上作的很完善,甚至獲選為政府服務品質獎,就應該提供相對應的獎勵辦法,如此,才能成為各部會努力的動力,而不會僅止於口頭上的宣導,實際執行面仍有落差。

此外,公開資料也需要重新檢視制訂的制度,政府需訂定一套健全的開放資料SOP,讓各部會遵循,此外可設立監察機關,來裁量各部會內開放的資料是否正確且符合法規等,用制度化的管理機制來檢視政府的公開資料作法。

資訊科技可協助創造永續經營的社會價值

最後,在政府部會應創造的社會價值上,則是與整體社會或社會中特定行動者有關的價值。單一行政議題是否能夠永續執行且穩定,替特定社會族群或議題來創造後續的發展效益。

舉例來說,在環境保護的議題上,政府部會如何制訂好的環境保護政策和執行方向,就會影響到未來環保議題上的發展。

朱斌妤說,要制訂出好的政策,政府要依靠資訊科技所累積的資料、過去的議程等資訊,來協助完成。舉例來說,在環保署內有關於污染源的資料,而海洋署也會有關於海洋環境的相關資料,各部會內都有各自的專業資訊。她表示,政府如何透過跨部會的資料統整、分析,來歸納出好的未來執行方向,才是提升政府社會價值的好作法。

如果每個政府部會都各自為政,當要關注環境保護議題時,就無法掌握臺灣生態環境的全貌,決策用的資訊可能不完整,就難以設立出真正符合臺灣環境的政策。

因此,朱斌妤認為,與其各部會各自為政,更重要的反而是在跨部會的資料彙整與分析上。針對特定的議題與族群,要跨部會整合資料,作為施政上的參考。

例如在高齡人口的議題上,擁有臺灣老年人口數、生育人口數等相關資料的部會可能跨及衛生署、建保局、甚至是內政部底下的戶政單位等,這些部會如果可以將數據集中統一,來分析臺灣的人口分佈、組成等,當未來要制訂社會福利政策、生育政策等政策時,就會有所依據。

朱斌妤建議,這些資料整合的應用,可以由中央政府,例如未來的國家發展委員會來規畫,並指導地方或各部會提供資料,統一分析與應用。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朱斌妤認為,未來政府資訊應用的比例一定會逐漸增加,政府內部的工作流程,都必需靠資訊系統來完成。也許在未來10年還不會發生,但在更遠的將來,卻可能就是部會內習以為常的工作方式。

 

 建議  1.政府要善用IT來提升3大公共價值

政府施政應該要能以社會的3大公共價值(Public Value)為依歸,公共價值分別為操作價值、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等3個面向。政府要能善用資訊科技,來當作輔助施政的工具,讓社會的公共價值,能創造最大的效益。

 

 建議  2.以行動化來改善行政效率

行動化是政府可以著手改進的部分。政府可以思考自己的業務範圍有哪些是可以應用行動裝置來加強的,例如外勤公務員不用回到辦公室,就能立即透過行動裝置回報作業狀況等。

 

 建議  3.增加獎勵制度來鼓勵各部會主動公開資料

為了提升政府公開資料的應用,中央政府可以設立相對應的獎勵制度,來驅使各部會努力執行。而不會僅止於口頭上的宣導,實際執行面仍有落差。

 

 建議  4.做好跨部會資料彙整才能讓施政有所依據

政府要訂定出好的議題方向,就需要更注重跨部會的資料彙整。收集好各類議題的完整資料後,才能對這個議題的全貌有所瞭解,訂定出好的執行方向。

 


相關報導請參考「打造未來政府 讓政府服務無所不在」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