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區域經濟變化已成為未來犯罪預測的實用訊號,但並不是清楚的訊號。如果你的社區裡有夠高比例的人突然付不起電話帳單,或汽車因還款不及而被沒收,那就是犯罪率可能上升的指標,因為這些人顯然陷入困難時期。但社區內的不平等突然擴大也是指標,因為社區部分人現在察覺他們比鄰居過得更苦。犯罪就像嫉妒,是會傳染的。

二○○五年,軍事基地重建計畫導致德州聖安東尼奧的某個社區突然有許多住戶變得遠比鄰居富有許多。一項大型的基地重整與關閉計畫導致特定類型的承包商需求大增。原本經濟條件很一致的社區,突然被分成「擁有」和「沒有」兩類。康乃爾研究者馬休.弗里德曼(Matthew Freedman)和艾蜜莉.歐文斯(Emily G. Owens)推論,「由於承包計畫的針對性,這個計畫的重要影響是提高了聖安東尼奧的平均犯罪機會。」

但突然間失去工作也會害你更可能成為犯罪受害者。詹尼科斯基發現,一群曼菲斯女性由於負擔不起有線電話,不得不到便利商店旁打公共電話,導致她們遭受性侵的風險增加。

社區內犯罪即將驟增的最強力指標之一,就是房屋被查封。被查封的房屋會引來竊賊入內搜括銅電線及電器設備。毒販似乎也覺得在住戶都被地主及銀行趕走的社區活動比較安全。加強注意查封集中地區,這類地區一出現就安排警察到附近巡邏,這是破窗理論2.0—不對荒廢社區做反應,而是預測它。

在季節這個大變項裡,有許多細微的不同處。當曼菲斯警方在夏季末把大批警力佈署在鬧區時,他們得以搶先制止接二連三的竊盜及汽車竊案,那通常都是即將回學校的青少年所犯下的。一週內,警方就把該區犯罪率降到比前一年低百分之三十七。

使得這類預測洞見成為可能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正在加速發展、變得更加便宜。運用行動運算裝置與物聯網,第一線警察就能更快地蒐集與傳播案件資料、增進資料交流。

科幻片般的未來警務執行模式

今日巡邏中的警察對潛在犯罪熱點的見解也迅速成形,數年前,那是勤務指揮中心才有的。原本資訊是由戰情室裡頭戴耳麥的作業員傳給戰場上的軍人,以及巡邏警員收聽的無線電。而現在大型指揮控制中心正在出走;在行動同時收到資訊,就是Esri全國執法經理麥克.金(Mike King)的主要工作之一。

例如,假設你是個在深夜尋找搶匪的警察。你知道嫌犯大概在城裡的哪個區,但需要更多資訊以縮小範圍。假設你能連上一個內含數萬筆逮捕記錄的大型資料庫,你可以查詢資料庫、得知這類嫌犯搶劫後大多會去哪些地方:可能是回家、女友家、母親家、酒吧等等。假設你還可以叫出一個地圖,顯示案發地點所有監視器影像,甚至哪些商店開到深夜,可以在裡面找到看見線索的目擊者。你進而可以請求社群網站成員以及其他警察在數位地圖上標示出他們所看到可能有用的東西:嫌犯留下的衣物、被偷的東西、看到某個符合嫌犯特徵的人。現在你擁有的不只是一張地圖,而是許多張,合併它們就能快速縮小搜索範圍,甚至得到定罪的證據。

和世界各地合作的Esri正在把那樣的指揮中心視野放到筆記型電腦、甚至是手機上。金忙著解決的挑戰是:「我如何把這個資訊放進警員手中,使得他能夠在同一時間到達那裡?」紐約市警局也在跟微軟合作,為紐約市巡警研發出名為「儀表板」的同類程式。

防堵犯罪,人人有權

想瞭解那會如何造就更赤裸的未來,你必須想像那種儀表板的資訊傳播能力最終落到消費者手裡。正如同曾經佔好幾個房間大、只有專家能用的電腦,後來變成人們放在桌上使用的東西、現在又成了放在你口袋裡的東西,這種警方大數據的傳播也會遵循同樣的路。

再過十年,技術、經濟甚至法律上都沒理由不能讓個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下載顯示目前及預測犯罪熱點的即時犯罪地圖。預測式警務將不只是發生在你身邊的事,而是你直接參與的事。資訊結合了地區資料與個人資訊等細節後,將變得更豐富、更有意義。我問麥克.金是否認為這終將發生。「它今天就在發生。」他回答。「我所說的把Esri引進行動裝置與其他機會,就是把水灌溉到最後一吋土地的概念。」

無孔不入的監視網

不斷改善、越來越即時的犯罪與案件報告,是預測式警務持續進步的關鍵。漸漸地,這類報告會由程式接手完成。

紐約、密爾瓦基以及美國各地將近七十個市使用一套叫作「槍擊監控」的感測器網路系統,在槍擊案發生時運用聲學偵測並鎖定地點。在加州及東部沿岸地區,車輛進出多個城市的特定區域時,攝影機會拍下車牌。此外,安控基礎建設也持續成長:二○一一年全球有超過四千五百萬套系統,每年成長百分之三十三,全球安控市場預估到二○一六年,將成為每年三十二億美元的產業。並非所有安控攝影機都會被安裝在建築物上。二○一五年,美國各地警局將依據歐巴馬總統簽署頒布的二○一二年聯邦航空總署現代化改革法(FAAModernization and Reform Act of 2012),開始測試用無人機在空中永久監看全美城市。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學者陶德.漢弗萊(Todd Humphreys)表示,這個法案會使得美國在二○二○年間,上空有三萬架無人飛機來回梭巡。

監視網能否確保民眾安全

有龐大的商業動機想讓這張由攝影機、麥克風、感測器與無人機所構成、隨時監視著我們、日益擴大的天羅地網看起來彷彿是為了增進我們的安全。不幸的是,預測式警務不會自動修正我們刑事體系中的長期問題,或改變許多警察與貧窮社區中住戶的互動方式。零容忍政策(預測式警務計畫經常是其中一部分)很擅長把人們關進監牢。對於監獄人口密度全球最高的美國而言,那就像是想要「改善」一部生產糟糕產品(例如會爆胎的娃娃車)的機器,但卻不去改變娃娃車設計,反而讓機器更快、更便宜地生產更多爆胎娃娃車。即使在每個罪犯的確危害公共健康的地方(這種地方其實並不存在),加強逮捕也將會使監獄過度擁擠以及累犯等問題更加惡化。

但預測式警務與安全監控最駭人的濫用案例,很可能即將出現在中國。國土安全市場研究公司(Homeland SecurityResearch Corporation,HSRC)報告指出,二○一四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監控設備最大的市場。位於香港附近的廣東省製造業中樞,擁有一套一百萬美元的安控攝影機系統。如今中國花在內部安控的錢比國防還多,但包括NATO及美國國防部在內的許多西方人士都宣稱,中國軍事及「公共安全」的經費來源有一大部分是重疊的。

公權力濫用

預測式警務用錯地方,就不再是公共安全之福,而變成極權統治的鐵鎚了。在美國,有些預測式警務手法已被用來打壓異議及抗議了。二○○三年,邁阿密警方在反對美洲自由貿易協議(FTAA)的大型抗議活動之前,就鎖定並逮捕許多遊行示威人士。今天,美國各地的警察常態性地運用間諜手法預測及搶先制止自發性龐克樂隊及舞蹈表演(法源依據是前參議員、後任副總統的拜登所提出、昂貴又糟糕的二○○三年RAVE法案,可以用支援活動的罪名逮捕音樂會策劃者)。如果你是警察局長或市長,比起設法阻撓正在進行中的抗議,搶先制止抗議活動的風險更低,尤其是這年代,你打算對他們噴辣椒噴霧的那些小鬼們,口袋裡都裝著電視攝影棚。

這不只是預先破壞車庫龐克秀、鎮壓示威遊行,以及在擴音器被插上之前就關掉呼喊聲浪。這不只是強制執行用語含糊、惹人厭的地方法令。能讓警方預先察覺地區抗議活動的手法,也能被用來預測全世界發展中的公民示威、遊行及衝突。在某處看到的行為,現在全球各地都看得到。

見樹又見林

日期是二○一二年六月三十日。電腦科學家納倫.拉瑪克里希南(Naren Ramakrishnan)正在他位於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裡觀看電腦螢幕上的美洲地圖。數百個紅點形成的一條帶子盤旋在墨西哥市上方;另一條則位於巴西與巴拉圭交界。這些點的外圈鑲著黃色、綠色與藍色的同心圓,看起來幾乎就像幅射熱地圖,彷彿墨西哥首都與巴西邊界城市伊瓜蘇失火了,其實並沒有—至少還沒有。這些點代表內容包括pais(國家)、trabajador(勞工)、trabaj(工作)、president(總統)及protest(抗議)等用語、標示地理位置的推特推文。爭議性人物恩里克.佩尼亞.涅托(Enrique Peña Nieto)即將正式當選為墨西哥總統,而這些標示地理位置的推特推文代表抗議他當選的遊行正在成形。

紅點預言墨西哥、巴西動盪

二○一二年,涅托代表革命制度黨(Partido RevolucionarioInstitucional,PRI)政權的回歸。儘管名稱聽來叛逆,PRI在墨西哥是舊勢力政黨,在該國執政七十一年,直到公元兩千年。長久以來,它與長期貪腐甚至與毒品組織勾結脫不了關係。曾任墨西哥州長的涅托年輕、英俊、但並不特別聰明,被許多人視為是黑暗、資金雄厚的政黨機器的傀儡。我見過他,可以作證他有極富魅力的一面,常常面帶笑容,握手堅定。他當州長時最為人所知的是讓一支殘暴的部隊去攻擊聖薩爾瓦多阿丹哥市的抗議人士。六月三十日在墨西哥上方的紅點群,代表涅托議題在推特上引燃的導火線。

七月一日晚間十一點十五分,PRI正式勝選之後,學生運動團體「我是一三二」隨即會展開活動,質疑選舉結果並譴責PRI造假與打壓選民。下一個月將會充斥大型抗議、遊行、警民衝突及逮捕。這就是拉瑪克里希南螢幕上的這些紅點所預言的未來。

巴西的紅點群則與país(國家)、protest(抗議)、empres(越界)、ciudad(城市)及gobiern.(政府)用詞頻率突然增加有關。幾天後,兩千五百人將佔據巴西伊瓜蘇市與巴拉圭東方市之間的友誼橋,是另一場因巴拉圭總統費南多.盧戈(Fernando Lugo)罷免案而生的事件。

老大哥不曾離開

這些點群一出現在拉瑪克里希南的電腦上,系統就自動透過情報先進研究計劃署(Intellig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ctivity,IARPA)將警告傳送給政府分析師。拉瑪克里希南的經費來源,就是IARPA的公開資源指標計畫(Open SourceIndicators,OSI)。該計畫目標是運用可取得的公開資料,建立模型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拉瑪克里希南和他的團隊與其他許多候選者都在競爭IARPA經費以進一步發展。這些團隊每月都會接受評鑑,項目包括他們的預測內容、預測提前多少時間、預測的可信賴度以及其他要素。

OSI計畫的前身是冷戰時期首次出現的一種監控方式—分析「眾聲」(chatter)的情治實務。美國情報員會竊聽蘇聯的軍方頻道,尋找即將展開行動或軍隊移動的蛛絲馬跡。他們聽到的談話內容大多不太重要,但是當飛彈發射部門和軍事總部之間的對話量增加時,就表示有大型軍事演習即將發生。這種分析純粹靠人力且相當直覺,敵人只有一個、只監聽一個傳播網、要當心的事件只有一組。

在九一一後的世界,(我們被告知)敵人可能出現在任何角落,而威脅多不勝數,IARPA認為任何「群體的通訊、消費及遷移出現變化」的相關事件都值得預測,包括物價暴漲、內戰、疫情爆發、極端人士當選同盟國的國會議員—任何可能影響美國利益或安全的事。如果能預見這類事件,就能計算事件的潛在影響、模擬各種不同的回應方式,決策者就能選擇最佳行動。

新秘密基地—社群網站

這表示可能有用的資料量,已經成長到包含遠比以前多太多的訊號。對美國情報單位來說,現在臉書、推特和其他社群網站取代了冷戰時的「眾聲」。但正如拉瑪克里希南承認的,臉書或許不是下一個重大國安威脅會出現的地方。因此情報單位積極地監看大約兩萬個網誌、RSS網摘以及其他資訊來源,就如同新聞記者不斷關注美聯社電訊並監聽警方無線電,以掌握最新發展。

在找尋潛在地緣政治熱點時,研究者也注意到許多像社區預測式警務所關注的那類破窗訊號,只是規模放大到全球。大都市醫院停車場裡車輛的數量可能透露出新的健康危機,學校缺席率突增也是。就連清除樹叢或道路建設也能預測地緣政治事件。

鋪路是開戰的前兆

花夠多時間研究Google地圖,你就能找到正在成形的戰爭。

二○一一年一月到四月間,一群哈佛研究者與由影星喬治.克隆尼資助的衛星警戒計畫(Satellite Sentinel Project,SSP)合作,使用公開的衛星影像,有效地預測了蘇丹武裝部隊(Sudanese Armed Forces,SAF)將在數個月後入侵爭議地區艾卜耶(Abyei)。走漏風聲的並不是邊境的坦克或軍隊設施,而是蘇丹開始向目標地區鋪設更寬、較不易遭水災的道路,那種路是用來運輸油輪之類的大型設備。但SAF工作地區附近並沒有石油。「這些道路代表他們打算在雨季向南佈署裝甲部隊和其他重型車輛到艾卜耶。」SSP研究者在該事件的總結報告中寫道。他們的預測是對的,SAF在三月開始焚燒邊境村落,並且在同年五月十九日正式展開侵略行動。

正確預測出非洲軍事侵略行動,過去是只有超級強權能做到的事;現在它只是哈佛學生的期末專題。

這類資料有大半就藏在舉目可及處,在已經被寫好、歸檔的報告裡。二○一二年一個英國研究團隊運用統計模型,分析從維基解密(WikiLeaks)取得的阿富汗軍人日誌及軍情通訊。他們創造了一個公式,可依據軍隊在日誌中如何描述他們的交戰火力,預測未來暴力等級。這個模型正確地(雖然是回溯性的)預測了二○一○年的一波火力突增。

新聞報導的過去事件,預視了未來

簡單的新聞報導若以大規模觀察,也能透露單一新聞沒有明白表露的資訊。我曾為《未來學家》雜誌報導,一位叫卡勒夫.里塔如(Kalev Leetaru)的研究者,能夠回溯性地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方圓一百二十四英哩內找出賓拉登所在位置,那正是這個恐怖份子頭目最後被找到的地方。他發現,提到賓拉登的新聞報導中,有將近一半都包括「伊斯蘭馬巴德」和「白沙瓦」等兩個城市的名字。雖然只有一則新聞提到阿伯塔巴德(報導在那裡被抓到恐怖份子的事件),但阿伯塔巴德無疑是落在這兩個城市的一百二十四英哩內。在另一次嘗試用新聞報導預測地緣政治事件時,里塔如也用一套學習演算法分析三十年間的全球新聞,以偵測新聞中的「語氣」(負面用語和正面用語的數目對比)在一千五百個維度上的位置(用來執行這個模型的大型分散式共享記憶體超級電腦「鸚鵡螺」,每秒能執行八.二兆個浮點運算)。里塔如的模型也回溯性地預測出埃及、突尼西亞和利比亞的社會暴動。

新聞、推特和媒體語氣與暴動相關。但預測真正的暴動原因則更為困難。然而研究者在這方面也有所進展。利比亞、突尼西亞和埃及的糧食價格(以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價指數為準)顯然在社會動亂中扮演重要角色。二○○八年幾次「糧食動亂」之前,糧價指數輕易地就上升超過六十個基準點。後來糧價崩跌,又在二○一一年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的阿拉伯之春事件前夕再次反彈。

如果你是慈善性質的非政府組織,知道社會動亂即將發生的時間地點,有助於預先安排救援物資和人員。如果你是企業,就能在麻煩上身之前撤離該國。但對於執法而言,預測重大事件的時間地點則不如知道參與者是誰來得重要。

與預測侵略行動不同的是,拼湊出一個預測某人將會做什麼的模型,牽涉到的變項多得多了。它不只在技術上更有挑戰性,成本也更高。研究者不能只在實驗室做實驗看誰會不會犯罪,所以研究必須在真實世界中做。但這麼一來,實驗就會遇上隱私疑慮的問題了。近年來,研究者已發現一個聰明方法避開這些棘手問題:把目光轉往無法脫身的觀眾—那些相當於已經不再對隱私抱任何期望的人。(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遙測個人時代》第九章)

 

遙測個人時代:如何運用大數據算出未來,全面改變你的人生(The Naked Future)

派區克・塔克(Patrick Tucker)/著;王怡文/譯

遠流出版

售價:300元

 

作者簡介

派區克.塔克

Patrick Tucker

美國著名的科技媒體人,曾獲得2006年貝瑞.漢納獎(Barry Hannah Prize)、2007年尤金.華特獎(Eugene Walter Award)等科技相關獎項。他目前是《未來學人》科技雜誌副總編輯,也是「未來世界協會(World Future Society)」公關長。作品曾發表在《約翰霍普金斯雜誌》、《石版雜誌(Salte)》、《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學報》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