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傳統企業面臨新創公司異軍突起,不擁有任何一臺計程車的Uber,市值破600億美元;沒有任何一間客房的Airbnb,以255億美元的市值,成為全球前三大私人公司。獨角獸新創崛起,大者恆大不再是市場鐵則,規模更不是唯一優勢,服務交付速度成了另一個決勝關鍵。
執掌微軟全球開發平臺事業部資深副總裁潘正磊指出,在傳統企業彼此互相學習商業模式下,「最後考驗的是發布速度」,碰上新創公司,交付服務的速度以每小時為單位,「如果傳統企業的交付速度不夠快,怎麼跟新創競爭?」
Visual Studio將3年開發時程縮為一半
她以Visual Studio為例,來解釋微軟如何面對競爭加速的考驗,過去微軟以3年為單位,對Visual Studio進行大翻新,所以產品編號分別為2002、2005到2008。但是在Visual Studio 2012釋出後,微軟開始體會到,3年更新一次的步調,無法跟上IT技術推陳出新的速度,若繼續守著過去的工作方法,在更緊縮的時間資源、限制下,絕對沒辦法推出新版本。而帶領微軟.NET、Visual Studio等開發平臺團隊的潘正磊,深知微軟必須有一套新工作流程,縮短開發過程並且增加產品交付頻率。
這也逼得微軟必須大改開發流程,轉為每3周為單位的衝刺期(sprint),每到2至4個月,就必須釋出1次更新;而12個月至18個月,就必須要發布一次大版本。
相比傳統公司,在網路時代誕生的新創公司,人力編制較為吃緊,一開始開發團隊、維運團隊的分工,就不如傳統企業劃分清楚,不過,這樣限制,卻讓新創公司,先天具備較優良的DevOps體質。
不僅如此,新創公司的背負包袱也不如傳統企業。例如,中國近年的網路新創公司,首要目標是將新服務交付給用戶,即便系統中存在漏洞,只要能在短時間內修復,也不會構成大問題。
反之,傳統企業若出了紕漏,經營長達20年、30年的招牌可能就毀於一旦,潘正磊也坦言,新創公司因為沒有品牌包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保護商譽。而產品線完備的大企業,漏洞對於產品造成的衝擊很大,「就會不敢踏出去。」
但傳統企業若遲遲不敢加速交付速度,也會眼看既有市占率逐漸下滑。企業面臨這樣的矛盾處境,「要敢跨出第一步」,潘正磊表示,「關鍵做法是,循序漸進地改變」,像微軟的核心功能一開始也不敢加快交付速度,因此得先從周邊的功能開始改革。
從非核心功能開始改變工作流程,除了能降低砸掉自家招牌的風險外,也能讓開發團隊較快速熟悉新工作流程。再者,在核心功能都趨於成熟、穩定之下,市場的競爭點,大多是在角逐新功能推出的速度。因此潘正磊認為,傳統企業也可以拆分核心功能及非核心功能,並且在後者導入模組化開發,讓周邊功能的開發步調快於骨幹功能。
因應如此轉變,微軟產品的結構,勢必得必須大幅度調整,從過去單套式(monolithic)結構,改為各自單獨的元件。潘正磊比喻,傳統企業發布產品的方式,「就像每3年發布一套編號從A至Z的百科全書」,但是要因應市場需求快速轉變的步調,企業要具備能力,可以針對百科全書中的某一本,甚至其中一段進行修改。
她表示,Visual Studio 2015架構經過修改後,其中功能模組例如TypeScript、Apache Cordova及Andriod模擬器,也都可以達到每3周交付一次的速度。
在微軟開發平臺大規模導入DevOps幾年下來,潘正磊總結DevOps導入關鍵在於「4個Continue」的不間斷過程,從Continuous Development為起頭,再來是Continuous Deployment(持續部署),並且透過Continuous Monitoring(持續監控),監控正式環境的運作,並且收集相關資料。最後,則將核心資料回饋給下一次的規畫,達到Continuous Planning。在4個Continue中,她認為持續部署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須有足夠的自動化測試流程,確保程式碼品質。
一手維運資料才能精準反映用戶行為
除了持續開發、持續部署能加快交付速度,如果要快速規畫開發方向,必須靠持續監控,從營運環境中取得系統及使用者的一手資料,而非透過社群平臺、使用者意見回饋,得知用戶心得。因此,更延伸出了資料驅動開發(Data-Driven Development)的概念,「幾乎所有的新創網路公司都在關注。」
潘正磊指出,資料驅動開發最核心的概念,是集結用戶操作時產生的資料,觀察使用者行為,藉此「真正理解使用者」,而非透過費時、不準確的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她笑說,目前現在遊戲公司是資料驅動開發的佼佼者,能在玩家玩遊戲的同時,後端系統同步分析資料。
更高段的遊戲公司,甚至還能根據使用者資料,即時修正遊戲的難易度。
不僅遊戲公司,她也指出,目前美國的一些金融公司所開發的App,也能做到根據使用者身份,調整用戶體驗。例如,投資人觀察某支股票許久,卻遲遲沒有下單。因此,如果App觀察到有此狀況,就可以發布通知給投資人,給予建議或詢問是否需要協助。或是App介面,也會根據投資人的資產、投資能力有所區隔,讓企業「對用戶精細區分,提供客製化的體驗。」
但資料驅動開發的威力不只如此,它也是促使物聯網發展的推力引擎。潘正磊舉例,如冷氣空調設備,每個用戶的使用量、使用頻率都不一樣,也讓每臺空調設備的壽命都不一樣。如果廠商能知道各別設備的使用情形況,就能提前維修、更換設備。
而潘正磊所提的概念,也已經有廠商著手進行。像是濾水器廠商Brita在過濾器中裝置感測器,當水流量超過一定程度,便會透過AWS Dash補給服務,自動訂購過濾器。因此,廠商、使用者及產品也能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
過去,商品經販售後,就與生產者脫離關係。在廠商不熟悉使用者習慣下,往往都是產品損毀或故障,廠商才會接到使用者的抱怨。不僅客戶體驗不佳,企業也較難根據用戶回饋,更新產品設計。
因此,在資料驅動開發的新模式下,企業在收集使用者資料後,除了能提早得知是否有維修需要外,也能歸納各種使用情境,根據用戶的需求,推出不同的商品款式,「對我來說,這也才真正實現了物聯網服務的精神。」潘正磊說。
AI是IT業界下個未開發之地
潘正磊說到:「AI是另一種形式的資料驅動開發」,同時,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在今年微軟Build大會中也提到:「軟體機器人(Bots)會是新一代的App」,也暗示出AI是微軟要卡位的新世代技術。潘正磊認為,IT世界從大型主機,發展到當今的行動設備,「AI是下一個未開發領域,它不會被單一設備所局限,而是一個全方位體驗。」
潘正磊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例,每年的滑雪旅行前,她都會使用App,檢視天氣預報及滑雪場的開放狀況,提前進行規畫。
而從AI的角度出發,她認為,如果Bot能蒐集App、通訊軟體的資料,便能主動發覺「我要規畫滑雪旅行」,便可以主動提交相關的旅遊資訊。使用Bot,也可以讓App的能力、性能獲得提升,「甚至也不需要再安裝App」,她表示,Bot可以鎖定使用者意圖(User Intent),並且將使用者意圖包裝為服務,直接提供給用戶。
Bot不僅能讓App性能提升,也能讓App變得更為簡潔。但是,當今的食衣住行都有成千上萬的App,對於電腦操作不熟悉的使用者,每個新的App,都代表著另一個學習門檻。因此,Bot的興起,也能促使交談即平臺(Conversation as a Platform)的發展,透過語音形式的人機互動,直接提供服務給使用者。
企業間的競爭,最後的考驗是比較發布的速度。只有比對手快,才能贏得這場戰爭。——微軟全球開發平臺事業部資深副總裁潘正磊
熱門新聞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