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於12月28日發表針對台灣網路資料中心的研究,IDC網際網路研究經理譚修齊指出,台灣的網路資料中心2000年的市場規模,大約為新台幣6億5000萬元,預估在2004年將達到新台幣10億5000萬元,而2001年起,網路資料中心也將由頻寬的使用開始,區隔出彼此間的服務等級。1998-2003年IDC複合成長率85%
譚修齊表示,根據IDC的研究,台灣網路資料中心的規模在1999年時的規模大約為新台幣1億元,在1999年時成長為新台幣2億8400萬,而預估2000年將有新台幣6億5000萬的規模,在2004年的時候,將成長到新台幣10億5000萬元。
譚修齊並指出,根據全球資料的統計,網路資料中心營收比重,在1998年時有46%是來自於3-99人的小型企業,44.8%來自100-999人的中型企業,而有9.1%來自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其中小型企業所佔的比重將逐步成長,預計在2003年的時候,小型企業的比重將增加到60.9%,中型企業為31.8%,大型企業則略降為7.3%,同時整體營收也將持續成長,1998-2003年網路資料中心的複合成長率約為85.4%。先佔效應促使廠商爭相投入
譚修齊也表示,雖然投入資料中心經營的業者眾多,目前每一家經營業者資料中心的規模,大都只是宣佈完整的樓板面積,但是實際上資料中心的經營,硬體建築完成之後,並不會全部一起投入經營,而是視用戶的需求逐步擴充,建物本身及環境維護的成本,在整體經營的比重仍屬於很小的比重,價格的流血競爭在資料中心的發展過程中不一定會出現。
此外因為沒有一家公司會有所有的服務,所以不同的資料中心所偏重的功能也會有所不同,加上資料中心的服務不像水電等基礎設施,只要有就好,而是會有更多服務深度的考量,例如特別重時效性的資料中心,可能就會提供當天申請當天上線的服務,因此大者恆大的效應在資料中心發生的機率不大,目前各大廠爭相投入的狀況,不如視為廠商追求先佔的效應。
固網加入,有助於建立IDC頻寬的服務等級
譚修齊並指出,目前台灣的資料中心所面臨的最大瓶頸,就是如何在彼此的服務上做出區隔,因為資料中心仍屬於新興市場,所以經營的Know How、人才、技術都有不足的現象,業者大多只能引進國際技術,採取軟、硬體的策略聯盟,因此服務的等級不易建立,美國網路資料中心的發展,可以發現廠商對於資料中心服務等級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要求愈來愈高,逐漸由95%的水準向99%逼近,甚至會要求到99.999%的小數點等級,但是在台灣,對於資料中心來說,連最基本的頻寬,可能都會因為沒有主導權,而無法做出品質的保證,但是2001年的時候,新興固網業者和國際海纜業者加入經營之後,台灣的資料中心在頻寬的使用上會有不同的選擇機會,在保證頻寬品質之後,也較易於在硬體設備及服務上定出不同等級的區隔。
此外在ASP的經營上,網路資料中心業者也應該和不同的ASP業者,締結策略聯盟的合作,以美國的經驗,資料中心一開始都是直接銷售(Direct Sale)的方式,但是隨著經營規模的提升,所以就ASP的結盟或是服務的推廣,資料中心都應該建立自己的行銷通路(Marketing Channel),透過經銷商(Reseller)、加值經銷商(Add-Value Reseller),區隔服務的等級,不過目前也還沒看到台灣廠商對這部份有比較詳盡的規劃。
台灣IDC應跨出台灣
譚修齊也表示,部份台灣的資料中心經營業者,由提供集團內部需求為出發點,不過這種做法,短期會是一種解決方案,但是如果以永續成長的角度來看,集團反而有可能成為擴張的包袱。
同時國際廠商進入台灣市場的時候,多是以亞太地區的佈局設立資料中心,例如有些電子商務公司,在美國可能是UUNET的客戶,所以當這些電子商務公司到亞太地區之後,也會成為推動UUNET進軍亞洲的力量,因此台灣的資料中心業者,也必須思考跨出台灣的經營策略,最少西進大中華區,提供台商的需要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台灣的IDC業者,除了SeedNet在大陸設立分公司之外,iAsiaWork原本即為亞太區的佈局,英普達則還是停留在僅僅簽訂意向書的程度。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