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Global Sources以經營媒體為主,也就是幫貿易商登黃頁,為什麼會想要跨入電子商務?

Global Sources是以經營媒體為主,也就是幫貿易商登黃頁(yellow page),這樣的經營已有30年之久,在過去資訊不發達的年代,我們的角色就是將想要賣東西的以及想要買東西的廠商,做這樣的資訊交流,而在網際網路開始興起之後,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電子商務交易市集的概念,正是我們過去經營的內容,只是將這樣的訊息轉移到網頁上。目前宣稱從事電子商務交易市集的廠商相當多,您是如何看待這些廠商,而就Global Sources又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目前有5種型態之商對商交易市集(B2B marketplaces)。我認為第一種是Buy-side的類型,這一種包含有像是Intel、IBM、Walmart、GM、Dell,此為一種類屬於(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交易市集為一以買家為中心、主導之交易市集。目前,90%的交易發生在這種型態的交易市集。

第二種是Procurement portals。如:Worldwide Retail Exchange、Global Net Xchange、Covisint、E2open、eHitex等,大部分為進行MRO產品交易的市集,主要是因為這樣的系統是給予成品銷售的一個管道。

第三種Independent marketplace。例如:Altra、Global Sources、PlasticsNet、Purphasepro、VerticalNet,以Global Sources為例,它是一個中立性之交易市集,提供公開的網上交易平台,同時吸引買家與供應商來此平台彼此搜尋、訊息傳遞、進而達成交易。

第四種是Distribution portals的。如:Grainger、Transora、Li&Fung、eChips、Ingram Micro

特色是為傳統供應商所組成,在網上提供產品目錄,以供應商為中心,代表部分的供應商與買家,其營收主要來自產品銷售的利潤但是缺乏中立性。

第五種則是Sell-side,例如:Cisco、Dell、Ace Hardware此類屬於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 Management)範疇,也就是以經銷體系為主的交易市集。你認為哪一種交易市集最容易在市場成功?

就經營的種類來看,每一種分類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就獨立經營的觀點來看,不論哪一種電子商務交易市集,目前已經過了蜜月期的時間,而必須提出獲利的模式,回歸基本面。而就市場看來,B2B電子商務交易市集銷售為導向的、大宗採購為導向的都是過去原有的交易,因此無法在交易平台上獲利。而我認為以獨立經營的第三種電子商務交易平台最為看好,因為是第三公正單位,因此不斷地會有新的買家、賣家加入該市集,增加交易商機。至於Global Sources要以何種方式切入該市場?

Global Sources將是以第三公正單位,形成獨立運作的交易市集,過去30年的經營主要就是以掌握亞洲地區的生產基地的供應商,來提供給美洲、歐洲地區需要採買的直接性物料,也就是半成品、成品等,而在電子商務技術更普及之後,經由線上的資料分析,可以更準確以及快速的搓和買賣雙方。您可以跟我們分析經營B2B marketplace的關鍵因素嗎?

就一個開放式的電子商務交易市集,我認為可見度(Visibility)是相當重要的,包含了在投資方面的可見度Investor Visibility,也就是股東背景,另一個則是在客戶方面的可見度Customer visibility,也就是掌握了什麼樣的客戶資源。

其二是流動性(Liquidity),包含了資訊的流動、金錢的流動、貨物的流動等現象。接著是網站的功能與範疇(Scope),也就是這個網站的提供的深度服務有哪些,軟硬體的支援,內容的提供是否能帶給使用者有效的資料。

另外是網站技術性能延伸性(Scalability),也就是這個網站經營後,是否能將這樣的資源拓展,包含客戶關係管理,給予下次有效訊息的傳遞,增加買賣成功率提高,是線上服務所能做的資料探勘的深度分析。

當然在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的分析是最直接的,由此可以看出這個網站是否會長久經營下去,否則一切都會是空談。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