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市場規模持續攀升,上看50億美元。在建置雲端服務的軟體平臺當中,OpenStack迅速崛起,也帶來巨大商機,市場規模節節高升,而根據451 Research在2016年10月發布的報告來看,2020年將可超過5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5%。

圖片來源: 

451 Research

繼大型主機、主從式架構之後,雲端服務與大數據、大數據分析、行動化、商用社交網路,並列為所謂的第三平臺(Third Platform),而根據市調研究機構IDC的看法,在這之上,又衍生了物聯網、認知系統、機器人、人體自然介面,以及3D列印等創新,其中,雲端服務的普及與技術演進,對於上述應用的推展,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也因此,過去幾年以來,許多廠商無不積極投入新型資料中心的建置,並且發展、採用各種技術,以強化整體IT基礎架構的效能與營運效率。而在這一波波雲端服務的浪潮下,以公有雲服務的市場規模而言,針對IT基礎架構方面,收入最豐的是AWS,其次是微軟Azure,接著是Google、IBM,而私有雲服務的部分,能實現的作法非常多,企業可自行架設雲端環境,也可委託雲端服務業者代管的方式,若是以後者而言,目前是IBM和Rackspace較為領先。

而對於企業而言,若要自行建置及管理維運私有雲環境,在商用產品的搭配上,可選擇VMware或微軟的平臺,但所費不貲,於是,許多企業會開始考慮強調開放原始碼的雲端運算軟體專案OpenStack。

然而,軟體的開放原始碼、容易取得,只是OpenStack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在OpenStack之外,目前還存在其他同為開放原始碼的雲端服務軟體專案,像是Eucalyptus、CloudStack、OpenNebula,其中,又以CloudStack知名度較高,但如今,背後有眾多IT大廠與企業支持的OpenStack,雖然最晚推出,但軟體發展的腳步最快,採用的企業和機構也相對較多。

迅速崛起、後勢最被看好的雲端服務建置平臺

OpenStack這套軟體最早是在2010年誕生,它是由Rackspace和NASA聯手發起的開放原始碼專案,並於該年推出第一個版本,到了2014年以後,開始被各界廣泛認同為雲端技術的標準,而在企業應用的案例上,OpenStack基金會更在2016年宣布重大突破,那就是在美國財星雜誌排名前100大企業當中,已經有一半的公司採用OpenStack。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採用OpenStack,當中也蘊藏著極大的商機,根據研究機構451 Research的預估,到了2020年,OpenStack將可達到5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以35%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增,而且,在2019年,私有雲的年收入將趕上公有雲服務。

雖然OpenStack成長的腳步飛快,前景受到看好,但是,面臨的挑戰也不少。例如,若相較於更早投入市場的領導廠商,例如,在公有雲服務獨佔鰲頭的AWS,以及可提供伺服器虛擬化、私有雲平臺的VMware,OpenStack的整體市場營收仍不高。

在應用場景上,OpenStack的優勢在於能以開放式軟體架構,供企業作為私有雲環境建置之用,並且提供給公有雲服務業者使用,藉此整合以OpenStack建置的私有雲與雲端私有代管環境,也有一些企業用這套平臺,來支撐關鍵業務應用系統的運作;不過,一般而言,OpenStack 多半用於軟體測試與開發、網站代管與前導式的IT專案。

若對照OpenStack基金會在2016年下半舉行的使用者調查結果,也可看到類似的狀況。

其中,超過60%的用戶,將OpenStack用於軟體開發、測試、品質保證、持續整合;其次,是以此提供基礎架構服務,占51%;接著,是用於資料庫系統(35%)、網站服務與電子商務(34%)、網路功能虛擬化(30%)、儲存/備份/歸檔(29%);再接下來,才是大數據分析(26%)、業務應用系統(22%)。

若相較於其他市面上現行的私有雲平臺,OpenStack用於測試、實驗場景的比例的確偏高,根據RightScale的2016年雲端服務使用現況調查,不論是在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若本身建置了OpenStack,以此進行試驗與用來執行應用系統相比,兩者旗鼓相當,不像VMware和微軟私有雲平臺,用途較偏向執行應用系統。

基本上,在公有雲服務、私有雲服務或伺服器虛擬化平臺上,個人或企業都可以進行應用系統的開發、測試,但若要將線上的資訊系統,從原本的個別伺服器遷移過去,由它們來負責支援全年無休的運作,這些環境就必須能符合高效能、高可靠度、高安全性的服務等級要求,本身也需易於升級與充分支援應用系統的遷移,同時,企業也期望能透過自身招募或透過協力廠商的幫忙,找到有足夠能力與經驗的專業人員,來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援服務。

正如過去伺服器虛擬化平臺的應用,也是一路從測試、承載非業務核心的系統,直到負擔關鍵應用系統的運作,許多企業目前對於採用OpenStack抱著很高的期待,期望相關的技術早日成熟,但相對而言,上述這些要求能否達成,也是用戶最大的疑慮。

採用OpenStack非科技業專利,產業趨於多元

OpenStack用戶增多,並區隔出不同產業,從451 Research的調查可看到這樣的現象,其中,科技業以20%位居榜首,其次為製造業(15%)、零售/餐旅業(11%)。(圖片來源/451 Research)

壯大機會1:吸引更多企業採用,推動不同產業使用案例

在功能的發展上,除了具備支援持續運作的種種特性,OpenStack也背負著拓展各種產業應用的期待。

其中,又以電信業對於OpenStack的態度最為積極。舉凡全球重量級的電信服務商,像是AT&T、彭博社、Verizon、中國移動、德國電信、日本NTT Group、韓國SK電訊,都使用OpenStack來建置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環境。

而根據Heavy Reading公司對113家電信商的調查,有高達86%的公司認為,OpenStack對其事業的成功至關重要;而他們對於這套雲平臺的使用方式也相當全面,主要是管理企業內部使用的雲端應用系統,以及支撐外部客戶的代管業務,同時也以此來協助實現網路功能虛擬化、物聯網與5G等創新服務;而在OpenStack在上述場景的使用效益上,他們最推崇的部份,是能夠以此更快提供新服務,接著是提升資料中心虛擬化的速度,其次,則是降低營運成本與軟體成本。

其他會積極採用OpenStack的產業,目前主要有高科技業、學術界,以及小型新創公司,至於汽車、石油天然氣、製造等產業,採用OpenStack的比例仍有待提升。

而實際採用OpenStack的產業分布,究竟如何?OpenStack基金會在2016年下半舉行的OpenStack高峰會主題演講中,特別引述了451 Research的調查結果,加以說明。在當時的報告談到具體的比例:科技產業占20%,製造業為15%、零售/餐旅業為11%,專業服務為10%,醫療照護業為7%、保險業為6%,運輸交通業與通訊/媒體業皆為5%,至於金融服務業與政府單位,則都是3%。

放眼全球之餘,臺灣使用OpenStack的狀況又如何?很可惜,從OpenStack的2016年使用者調查結果當中,因為樣本數量太少,所以無法呈現出比例。實際上,根據我們整理過去的發布,以及多方打聽之下,確定目前已建置OpenStack的使用單位,有104人力銀行、臺中榮民總醫院、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是方電訊、台灣大哥大、台灣新蛋等。此外,本身提供商用OpenStack版本的Red Hat,也向透露,目前他們在臺灣已經有4個付費採購用戶(金融業、電信業、製造業、研究單位各一)。

而從臺灣幾個人力銀行網站的徵才訊息當中,我們也可看到一些有意採用OpenStack的企業,因為若要昭告外界來聘用這樣的人才,也可能意味著這些公司行號預計或正在進行OpenStack建置。例如,有些公司開始招募熟悉OpenStack環境建置的人員,但大多是IT廠商,例如網路設備製造商、軟體開發商與新創網路公司。

因此,整體而言,臺灣企業對於OpenStack的接受度,雖然已經有所提升,但之後要達到廣泛採用的地步,可能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無論如何,推動更多企業與產業採用OpenStack,仍是這套雲端平臺未來能否持續推展的重大挑戰。也因此,OpenStack基金會今年也特別做出宣示,將繼續推動「The World #RunsOnOpenStack」的活動。

OpenStack的邏輯運作架構

整體而言,OpenStack的雲端服務環境,是由多個OpenStack services所組成,這些服務都需透過通用的身分服務來驗證,彼此之間大多運用公開API相互溝通,而每個服務又是由幾個處理程序所組成,它們之間的溝通會透過AMQP的訊息代理者(message broker)進行,此外,這些處理程序之中,會有1個API處理程序,負責API請求的接聽、預先處理與傳遞出去,而OpenStack服務的狀態會儲存在資料庫。

使用者若要存取OpenStack環境,可透過Dashboard元件提供的網頁介面,或是經由命令列介面的用戶端程式,同時,也可以透過瀏覽器外掛程式、curl指令,發出API請求。

壯大機會2:部分廠商開發人力布局出現異動,可能引發後續效應

前景備受看好的OpenStack,經過這六、七年來的發展,已經在IT業界打出一片天,然而,情勢看似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許多廠商也面臨極力苦撐的局面,尤其是幾家大力推動、發展OpenStack的公司,歷年來所貢獻出來的程式碼規模,雖然都是名列前茅,卻突然在去年下半出現變故,宣布調整人員的配置,例如縮減開發者規模、將軟體團隊拆分出去與其他公司合併等。

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之後,外界看來,似乎對OpenStack的未來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然而,各大廠商若能藉此機會重新調整步調、延伸出新的路線,或許能替OpenStack接下來的普及之路,另闢蹊徑。

像是Mirantis去年9月併購捷克的TCP Cloud公司之後,決定重新調整組織人力,將部分人員轉移到不同部門,或進行遣散。根據ZDNet的報導,Mirantis 行銷長暨共同創辦人Boris Renski表示,他們之所以減少對開發人員的投資,主要是希望能夠透過建構、維運、交付的業務模式,將重心放在以維運作業為中心的OpenStack版本提供上。

而另一個重大事件的主角則是HPE,他們是在11月底正式宣布,將OpenStack IaaS與Cloud Foundry PaaS相關的專利與技術資產,轉移給SUSE。根據該公司的對外說法,早在9月,他們就表示會將旗下軟體事業的專利與人員,轉移給Micro Focus公司,而Helion OpenStack和Helion Stackato也名列其中。另一方面,當時HPE也與Micro Focus公司旗下的SUSE,宣布商業結盟,SUSE成為HPE優先合作的Linux夥伴,並且希望將HPE的OpenStack和Stackato能結合SUSE OpenStack的專長,共同推動企業級混合雲的發展。

而從12月起,SUSE正式合併HPE OpenStack和Stackato,但兩個軟體品牌維持不變,仍為HPE Helion OpenStack和HPE Helion Stackato。而且它們仍然會是HPE將雲端策略擴展至混合雲領域時,針對OpenStack應用的布局之一。也因此,HPE Helion CloudSystem的品牌、智慧財產、人員,仍維持為HPE所有。在此同時,HPE更強調他們不會將任何客戶關係或合約轉移出去。

HPE雲端顧問與教育服務部門的主管Larry Hinman指出,這樣的合作,有助於SUSE持續開發這些技術,成為該公司產品的一部分,將HPE OpenStack的技術將整合到SUSE的OpenStack版本,並且運用Stackato的技術,來建構新的SUSE PaaS版本,使他們能進軍PaaS的市場;而對HPE而言,除了原本經營的Helion雲端產品線之外,現在也能預先搭配、銷售SUSE的OpenStack版本,同時,SUSE的PaaS版本,也能納入HPE Helion雲端解決方案內。

壯大機會3:因應多雲並存架構日漸崛起,互通性與移植性將成重點

隨著雲端服務的普及,企業在規畫IT基礎架構與實際使用時,目前所面對的,已經是多種雲端服務同時存在的環境(Multi-Cloud World),不再只是從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當中,擇一使用,而是要同時考量如何能夠彼此搭配。

單以OpenStack而言,就有可能出現基於各種不同套件、版本所建置的雲端服務,而它們之間,是否具備足夠的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以及可移植性(Portability),往往缺乏公正、客觀的驗證方式,因此,相關的疑慮,將隨著OpenStack日後被廣泛採用的程度,而升高。而且,OpenStack和其他雲端服務平臺,如AWS、Azure與Google Cloud,對於彼此的互通和相容要求,也會日漸增高。

在2016年下半舉行的OpenStack高峰會上,也特地展示了十多家雲端公司,能在他們發展的OpenStack平臺上,執行相同的RefStack程式碼,並以此來突顯具有互通性,為OpenStack之間的互通性驗證,踏出第一步。

RefStack這套專門驗證OpenStack互通性的工具集,是由IBM所貢獻的軟體專案,它會運用自動化的部署工具,來配發與執行企業應用系統的工作負載,藉以驗證是否具備足夠的互通性。

而且,與過去驗證互通性的作法相比,RefStack的特色在於,更注重工作負載的可移植性。

對於這樣的展示,研究機構Forrester特別提出建言,他們認為,OpenStack未來的互通性驗證作業,應該要能涵蓋到多群組、而且是多臺虛擬機器的情境,以及更大規模的應用程式執行需求,並能橫跨不同的OpenStack版本,以及現行各家雲端服務供應商的環境,做到更為全面的檢驗。

2016企業私有雲平臺採用排行榜

在RightScale的調查中,大型企業最常採用的私有雲平臺當中,OpenStack排名第4;而在中小企業的部份,OpenStack拿下亞軍。(圖片來源/RightScale 2016 State of the Cloud Survey)

 相關報導 OpenStack發展的下一步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