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近日工研院在一年一度的資通訊科技日上聚焦於雲端系統軟體、物聯網、5G通訊、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5個主題,也展示了目前在技術研究上的成果,包括語音助理、雲端技術視訊分析平臺、智慧手機虛擬化等技術。
身兼工研院的董事長的行政院政委員吳政忠表示,依照他的觀察,大家都在喊要軟硬整合,但是到底要如何整合,是目前臺灣產業發展高科技所面臨課題,他認為,臺灣在過去的30年來,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硬體產業,不管是效率和技術都算是是全世界非常頂尖的,但是未來30年臺灣的ICT產業不能只靠硬體,必須整合軟體一同發展,且他強調,軟體開發想法應該從應用端思考。
鼓勵企業勇於創新,發展出臺灣獨特的解決方案
過去臺灣高科技產業聚焦於代工的產業,接國外大廠的訂單,能夠快速且便宜的製造硬體產品,但是吳政忠呼籲,臺灣應該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建議企業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實做出一套消費者願意購買的獨特解決方案,他也期許研究單位不要將研究的結果中止於發表文章,更要實現到生活中的應用,才能創造真正的價值。
另外,吳政忠發覺,臺灣不缺技術人才,但是國際行銷的人才相對拮据,技術成熟也要搭配國際行銷的經驗,他認為臺灣的經濟體小而精幹,且跨域布建的速度較快,他期許臺灣的企業善用這兩項優勢,並一同發展技術和硬體,做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快速地將應用整合到各行各業中。
吳政忠也鼓勵IT人員可以組成小型的研發公司來創新,他表示經濟部將會全力支持,也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創新就是會有失敗的風險。
吳政忠舉例,過3年前臺南爆發登革樂疫情時,防疫的工作看似只由衛服部負責,但是其實他指出,防疫是從上到下的事,當時就利用無人機監控積水的區域,也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下雨過後的2個星期就是蚊子孳生的時間點,就能夠預測哪些區域將會孳生蚊子,甚至還能透過影像辨識蚊子的性別,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場域中,處處都可以找到應用。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工研院希望可以成為中央研究實驗室,與業界有更多緊密的合作,資通所目前有12個技術部門,團隊規模大約1,100人,大致分為IC、雲端計算、智慧型設備和通訊4大主要領域,協助企業發展高科技技術和應用。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在這一波AI競爭的浪潮中,臺灣的企業有兩條路可以切入AI市場:產業AI化、AI產業化。攝影/何維涓
智慧型手機商要更了解消費者才是長遠的營利模式
現在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闕志克指出,智慧型手機目前還是很重要的戰場,不過,蘋果和三星兩大廠商的獲利率加起來竟然大於100%,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智慧型手機廠商是在做賠錢的生意,在他的觀察,臺灣的廠商在投入這一塊可說是意興闌珊,廠商不可能一直只靠著賣手機來維持獲利模式,因此,他認為,手機廠商與客戶的關係不能中止於買賣手機,應該要與手機的使用者有更深的連結。
闕志克解釋,手機商要了解使用者在智慧型手機上的行為、興趣等,就像Google 但臉書一樣了解使用者的瀏覽足跡、購買的商品、感興趣的內容等,但是面臨的問題就是要如何在消費者使用手機中的APP時,掌握消費者的資訊,因此,工研院開發出一套解決方案,可以擷取消費者在手機上輸入和張貼的文字,也能掌握消費者瀏覽的文字,就能透過這些文字萃取出關鍵字,再分析萃取出的關鍵字與興趣關聯,進而開發出新的應用。
除此之外,闕志克也表示,由於現在市面上App眾多,企業開發App費時且維護業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消費者使用每個不同的App時,因此,工研院希望可以創造一個「App的任意門」,來減少使用者需要下載多個App的不便,目前這項技術已發展成熟,但還沒有正式與廠商合作。
闕志克解釋,「App的任意門」就是將所有Android系統的App都整合到一個App中,消費者可以只使用一個App,就能完成要在其他App才能完成的工作,舉例來說,若是消費者有5個銀行帳戶,就不需要下載每一個銀行的App,可以在一個App中透過Bot介面,消費者下指令後,就能觸發後端雲端的程式執行相對應的工作,程式再將執行結果送回介面呈現給消費者,消費者就能同時檢視個人的5個銀行帳戶資訊,他指出,就像一個購物中心裡有許多商店,不可能要消費者每家商店的App都下載。
工研院在活動中展示了目前在技術研究上的成果,包括語音助理、雲端技術視訊分析平臺、智慧手機虛擬化等技術,其中工研院利用智慧手機虛擬化技術打造「App的任意門」。攝影/何維涓
工研院要和國網中心合作打造國產的AI軟硬體
在人工智慧的部分,闕志克也透露,未來將會與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合作,研發國產的AI運算平臺硬體和軟體,由國網中心負責系統的運行和服務,他表示,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先前提及的50億元預算,不會全部採購國外的產品,有一部分則是要投入於發展對產業有效益的工作。
闕志克表示,一開始會使用國外的AI晶片,但是由於價格昂貴,因此,工研院期許能夠開發出國產的AI晶片,他舉例,採購DNN專用的Nvidia DGX-1要價400萬元,且每年還得負擔100萬的維護費用。
除了在硬體方面的著墨,工研院在AI的軟體上也有深入地研究,「未來機器學習技術會變成開發軟體的一種重要方式!」闕志克指出,以往,企業開發軟體的模式,都是由工程師共同創造出演算法後,再一同撰寫出程式碼,不過,未來則是機器學習變成了主流的開發方式之一,「AI的技術不管追不追的上,都一定要用!」他說。
企業要加入AI市場可從2大方向切入
在這一波AI競爭的浪潮中,闕志克認為,臺灣的企業有兩條路可以切入AI市場:產業AI化、AI產業化,他解釋,產業AI化就是企業內部培養AI人才,好好地學習AI的技術,找到企業中可以應用的場景,他認為產業AI化並不難,他也不擔心。
不過,闕志克表示,AI產業化則相對困難,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將技術變成賺錢的模式,且企業中必須要有了解系統軟體、硬體和AI技術的人才,即使相對困難,但是他認為,只要下定決心投入,臺灣的企業還是很有機會。
闕志克也指出,其實AI的技術不難,目前大家在競爭的是資料的訓練(Training),他進一步解釋,大家使用的AI技術都差不多,重點在於有沒有足夠的資料集來訓練模型,以及訓練模型的時間能不能縮短。
闕志克指出,預測模型要達到高準確率,需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若有足夠的數據,就能透過人工標示,讓程式準確地學習辨識的真實值。
不過,他也表示,不僅模型要準確,產生模型的過程還得快速才行,若要加速訓練模型的時間,就要由了解資料且具有經驗的工程師調整系統參數,來降低每次訓練模型的次數。
工研院也在現場展示自建的智慧語音助理技術,且強調有獨特的優勢,不但可以讓使用者自己定義語意,還能辨識中文和台語,且支援臺灣常用的通訊軟體,像是可以用語音的方式發送Line的訊息給朋友。攝影/何維涓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