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日報停止營運的事件中,受到衝擊最大的除了該報員工外,還包括明日報各式免費網路服務的廣大用戶,例如擁有一萬五千名開台用戶的「個人新聞台」、集合數百位個人新聞台長的「逗陣網」發報機制、習慣在此園地交換國是意見的「網路議會」、幫助讀者將新聞剪報留存的「數位剪報室」等等。這些網路服務,總計約佔明日報每日pageview的四分之一(約40萬),其人氣及影響力不可謂不大。明日報各類網路服務累積大量數位智慧財,為網路社會重要資產

明日報為各式網路服務、網友互動機制的整合研發及管理,特別設有「互動中心」這樣的編制。明日報互動中心主任呂惠萍指出,明日報一直開發各類以「易用性」為考量,從使用者需求角度來設計使用界面的互動式服務;這也成為明日報的一大特色。

以個人新聞台來說,這是一個供網友多元化自由創作、而其操作界面簡單易上手的機制,性質類似個人網站,但將個人網站的技術門檻再度降低,因此在短短十個月內吸引了1萬5千名用戶在此設立個人台,總產出的新聞量將近12萬則,其中多數為原創作品,內容涵蓋時事評論、個人創作等多元範疇。

明日報並於去年12月,在個人新聞台的基礎上再推出「逗陣網」,每個逗陣網集合數十位個人台長,將其作品集結後直接以電子報的形式主動發送。目前該機制也已集合了近4百個個人新聞台,每日發送17種電子報,訂戶約有3萬人。

明日報目前已經發出聲明,表示所有這些網路服務的網站連結將於2月28日停止,但所有用戶的個人資料、數位化儲存的創作成品,仍將被妥善保存,並不會流入其他企業手中。

呂惠萍指出,明日報各類網路服務所累積下來大量創作成品,某種意義上應看成是一筆社會資產,在網路發展史上也將會有它一定的地位。呂惠萍表示,由於明日報接下來需專注於解決300名員工離職、員工認股金退還等複雜事項,待這些行政事務處理完畢後,主事者應會再思如何妥善處理這些集合眾人智慧的數位資產;她希望未來無論如何仍能夠為明日報所有的網路服務,找到一個讓網友能夠access到的平台。明日報關站事件,讓網友自發地產生「願意付費」的想法

在傳出明日報將結束營運的消息後,個人新聞台的台長群紛紛表達意見及看法,其中甚至有人覺得「我們也是被遣散的一群,而且拿不到遣散費」;許多人則急於另覓其他落腳處,將所有作品移至他地。另外也有人表示,願意開始付費以求個人新聞台能自給自足、繼續存在,一方面實踐「使用者付費」的合理精神,一方面力圖挽救已產生使用慣性的機制。

粗略統計,台灣提供個人網站、社群機制、個人電子報的網站事業體,包括PChome Online、奇摩站、優仕網愛情國小、City Family網路同學會、KingNet歡樂王國、ePaper、Gigigaga發報台、易達網電子報等等,都是為「個人用戶」提供服務的免費機制。這些機制可說是現階段台灣網路環境中,網路內容服務業者(ICP)所不能不、不得不提供的「免費」服務,否則業者的競爭力彷彿就會低人一截。

呂惠萍表示,免費網路服務,就像向房東租房子,卻不但不付費、還不時向房東要求修理設備,這其實是不合理的。明日報關站的事件,讓網友自發地產生了「願意付費」的想法,讓整體網路生態能有更健全的發展,她對此樂觀其成。

但是「免費服務」可謂目前網路業界的顯學,雖然近日各大入口網站已開始慢慢推出付費服務,企圖引導網路使用者建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奈何網路在台灣發展之初,各業者均以免費服務做為招徠手段,現在若要扭轉網路使用者的觀念,體認到網路世界也應建立健全的使用者付費機制、才能維繫一個網站長久的營運、進而鞏固網友所能得到的服務,並非一朝一夕能竟其功。

在網路普遍不景氣的浪潮之中,明日報已經出局,即使網友願意開始付費,恐怕也已無力回天。但若此事能喚起網路使用者開始思考「使用者付費」的合理性及適當性,對於台灣網路業者的未來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明日報各項互動服務用戶數

目前明日報各項互動服務的會員數量,數位剪報室有24740人;個人新聞台有15264台,累積的新聞則數有118716則,並已創立17家虛擬報社的逗陣新聞網;並有228名立委及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議員在明日報的網路議會成立個人網站。


相關新聞:


結合BBS和個人網頁功能,明日報推出個人新聞台(89/4/20)



明日報推出個人新聞台 結合聊天室、個人網頁功能(89/4/20)



明日報每天4分之1的Pageview,來自5項網路服務(89/12/13)



以集體創作概念,明日報擬於19日推「出版台」(89/12/8)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