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管局創新加速辦公室主席Stanley Yong在10月23日舉行的「金融科技、創新創業暨區塊鏈最新發展研討會」上,公開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成果。

圖片來源: 

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各國央行卯足全力衝刺金融科技、區塊鏈,更紛紛宣布要推出數位貨幣,如加拿大央行的Jasper專案,在10月中邁入第三階段的實作驗證,將打造一個安全整合的支付平臺,來做清算、結算。俄羅斯也宣布,可能會推出加密盧布(Crypto-Rouble)來取代紙鈔。近期,中國大陸積極管制ICO、數位貨幣的發展,就有傳言指出,中國央行是在替自家的數位貨幣鋪路。英國、瑞典、澳洲等也都加速進行中。

國家央行發行數位貨幣,似乎勢在必行,更像是各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插旗之戰。但金融策略相對保守的臺灣,能否跟上腳步?央行對數位貨幣的態度為何,各界都十分關注。今年4月份,中央銀行發行局副局長鄧延達在余宛如立委所辦的「如何建構臺灣區塊鏈基礎建設」座談會中,透露他們正在關注數位貨幣的發展,若有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的實作,定會對外公開,但至目前為止,仍未看見具體的方針。

 

新加坡金管局展開Ubin計畫,先推銀行清算特殊幣種

相較之下,作為亞洲金融重鎮的新加坡金管局在數位貨幣上,卻早早就訂定目標。

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MAS)創新加速辦公室主席Stanley Yong,在10月23日「金融科技、創新創業暨區塊鏈最新發展研討會」上,首次在臺公開了MAS在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成果。MAS在去年啟動Ubin專案,目標在於實驗一個用區塊鏈為基礎的跨銀行支付系統,作為銀行之間支付和結算的系統,並且進一步將數位貨幣連結到現金系統。

Stanley Yong透露,MAS在技術研究的演進路上,從2014年起就在關注比特幣、虛擬貨幣及底層的區塊鏈技術。而從2016年開始,試著更深入了解區塊鏈,並採取行動,開始透過POC的方式,將區塊鏈應用在KYC(Know Your Customer)、貿易,以及支付上,而Ubin專案是支付相關的應用案例中的一例。

新加坡政府現階段的Ubin專案是先實驗一個用區塊鏈為基礎的跨銀行支付系統,作為銀行之間支付和結算的系統。未來會進一步將數位貨幣連結到現金系統,成為國家的數位貨幣。圖片來源/新加坡金管局

「2017年我們開始加速研發,來推動商業化的可能。2018年則要開始拓展網絡的參與者,並且開始在沙盒進行實驗。」Stanley Yong指出,Ubin專案的規劃十分明確。這也代表了新加坡在這場全球的數位貨幣之爭,不會缺席。

他也特別點出數位貨幣的3個關鍵特性,概念來自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下設的支付與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Payments and Market. Infrastructures,CPMI),在2015年所提出。分別是數位化(Digital)、點對點的交易(Peer to peer transfers)及不隸屬於任何人(No one 's liability),擁有這三個特性的就是數位貨幣。

然而,BIS在2017年將特性追加了一項廣泛採用(Widely accessible),讓數位貨幣的版圖更加精確,且將不隸屬於任何人,改為隸屬於央行(Central bank liability)。

相較之下,MAS想要開發的數位貨幣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即USC(Utility Settlement Coin),它是數位化、可點對點交易,但並非廣泛使用、且不隸屬於央行的。

「USC就是一種特殊幣種,專門用來結清算。」Stanley Yong舉例,就像去主題樂園遊玩時,消費者可以用內部發行的幣種來付費、遊樂。一旦走出樂園,就沒人會承認該幣種的使用性。而MAS的CBDC,即類似概念。

 

降低跨境跨行交易手續費、24小時不間斷運行

而新加坡MAS也對發行銀行間的數位貨幣進行嚴密的研究,委託KPMG進行調查,企業與消費者在支付時面臨的難題,前五名分別是:清算速度慢(20%)、成本高(18%)、詐欺問題(13%)、安全性(13%)以及花費管理的時間/精力(13%)。Stanley Yong也坦言,銀行間跨境交易手續費過高,「雖然新加坡很先進,科技也很進步,但我們的經濟還是很倚重現金支付。」他說,2015年新加坡現金交易,就佔了60%。

「所以我們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並實作驗證,來尋找另一種解決方案。」他說,希望利用區塊鏈,來完成3件事:快速清算、低成本、更安全。MAS就試圖著幫商業用戶將交易的手續中介費降低至5新加坡幣,要簡化Swift的訊息量,並且強調高度安全性。

而去年底開啟的Ubin專案,已經到了第二階段,完成交易隱私的安全性測試以及資金流動的效率,接下來要開始更深入的研究,和其他市場基礎架構介接。到了2018年,則要測試和其他幣種串接的可能。

重點是,MAS更將所有研究成果開源出來,「你可以上GitHub去看我們的成果,下載Code,測試它、拆解它。」他說,MAS希望利用開源的方式,讓整個系統更加完善。

此外,他也表示,MAS在Ubin專案中試著回答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如何即時地,讓A銀行付錢給B銀行,而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

 

政府親自下海,實作3種主流技術

「我們不是第一家發展數位貨幣的央行,但我們是第一個試著讓它變得更加可行的國家(as realistic as possible)。」Stanley Yong這句話,凸顯出MAS在區塊鏈技術上穩扎穩打的功夫。

他們分別測試了Quorum、Corda及Hyperledger Fabric,共三種不同的區塊鏈平臺架構,發現各自平臺的優缺點,目前不壓寶某一平臺技術,但是,他們下的苦功,也替金融業者在區塊鏈研究上奠定基礎,帶起研究動力。

以Quorum為例,是用以太坊(Ethereum)的架構,在私有鏈的架構下讓交易相關的節點才能看見交易內容。其採用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cryptographic proofs,zk-SNARKs)作為隱私保障的機制。而零知識證明透過複雜的數學演算法機制,讓使用者證明自己擁有數位貨幣,且不需要透露出該筆交易的金額、來源,或是去向。

但是,零知識證明所需的時間也相對較長,Stanley Yong指出,至少要15秒才能完成交易,這對零售金融所需的高頻交易而言,還差得遠,所以,這也是它的缺陷所在,但是如果能夠解決每秒交易量的問題,Quorum確實有機會成為不錯的解決方案。

而來自R3區塊鏈聯盟的Corda,本身則是設計用於點對點交易,僅有交易雙方會知道交易細節,A、B銀行間的交易C銀行並不會知道,甚至連加密後的資料都不會經手到C或其他節點上,因此在隱私性,相較於全網廣播的Quorum、Hyperledger Fabric來得安全。同時,Corda使用比特幣的UTXO機制,假設由央行發行數位貨幣,其上頭就會有央行的簽章,每一筆交易的貨幣都可以追溯到最源頭的發行者:央行,以此來驗證交易。但缺點就是,隨著交易越來越多,貨幣所帶的資訊會越來越繁複、笨重,也因此Corda適合處理貿易金融、股票或金融衍伸性商品等週期短的交易。

至於Hyperledger Fabric,則利用通道(Channels)的方式來確保隱私,只有在同一個通道內的節點,才能看到交易,可以成立雙邊通道(Bilateral Channels),或是多方通道(Multilateral Channels),並且,MAS也加入在所有通道中擔任監管者的角色。

但一家銀行可能加入多個通道來進行雙邊交易,此時,跨通道的資金挪換就變得麻煩,也因此成為它的缺陷。仍需要透過中介者的角色,來進行跨通道的資金移轉。所以,要達成分散式架構的可能性較低。

目前,每一個區塊鏈平臺分別有4家銀行、共12家銀行參與其中,包含了美林美銀集團、花旗銀行、瑞士信貸集團、匯豐銀行、J.P. Morgan、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等。除此之外,參與其中的單位,還包含:埃森哲(Accenture)、微軟、區塊鏈聯盟R3、IBM及ConsenSys。

MAS指出,這些實作驗證的成果,將統整成一份詳盡的報告,在11月13日至17日所舉辦的新加坡Fintech嘉年華上,正式公開相關內容。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