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長期從事媒體研究,這兩年不景氣,又出現明日報等網路報紙,實體報紙的接觸率究竟有沒有受到影響?

不景氣造成股市行情不佳,直接衝擊到以股票資訊為號召的晚報市場,但從一些數據來看,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報紙市場空間受到讀者生活型態改變、電子及互動媒體擠壓,的確產生量變與質變。

首先,在接觸率上,過去10年來報紙已流失超過二成的讀者,接觸率每年緩慢下滑,2000年報紙接觸率已低於6成,僅有59.4%比例,與1991年的76.3%,落差近20個百分點。

再從過去7天的接觸率來看,即報紙潛在讀者接觸報紙的頻率,也在逐年下滑,從1991年的86%,滑落到2000年的73%,這數字對報業來講是很大的殺傷力,代表著讀者選擇報紙的機會降低。就你對5大媒體的觀察,是什麼原因讓報紙的接觸率逐年下降?

過去電視出現時,報業即開始擔心閱讀人口會不會流失,結果並沒有發生,導致報業忽略網際網路的影響,但電視是資金密集的工業,進入障礙很高,加上時間的限制,使電視新聞很難有深度,於是當時的報紙即朝向深度報導發展,並企圖塑造權威性。

這點報紙一直掌握得很好,一直到現在,雖然對一般民眾而言,接觸報紙的頻次減少,但其重要性、影響力與信賴度卻沒有隨時間消逝而磨滅,報紙媒體的優勢還是在於深度報導、對新聞的敏銳度及方便閱讀的特性。

不過,也由於電視媒體並沒有對報紙造成衝擊,使得網際網路出現後,報業也忽略網路的影響性,網路與電視還是不同的,電視是單向,網路是雙向、互動,現在的局勢和過去電視崛起的時代不同。

我覺得要觀察網路對報紙的影響,網際網路接觸率在4年內成長3倍,電視微幅成長,廣播持平,雜誌與報紙略微滑落。

而2000年7月前是網路的高峰期,觀察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學生與網路族群報紙接觸率有微幅下滑現象,而過去4年來,這兩個族群報紙接觸率下滑兩成。當然不能說絕對是網路的關係,不過今年明日報關站後,倒是可以注意報紙與網路的消長。在讀者結構上,報紙這幾年有沒有什麼大變化?

從年齡來看,5大媒體中,報紙讀者的年齡層最高,40至49歲佔了23%的比例,30至39歲有27%,若再不開發年輕族群,對報業是不利的。

雜誌的讀者分佈則是最漂亮的,12至19歲有20%,20至29歲佔33%,30至39歲佔27%,40歲以上有20%,這與近年來雜誌不斷有分眾市場發展有關,最近已有國外財團看中台灣雜誌銀髮族市場,準備進入。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