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翁芊儒
IDC最近在臺北一場活動中,揭露了企業使用雲端服務的調查報告。其中,兩者報告均指出,越來越多企業將在未來兩年內,要將部署在公有雲上的應用程式搬回本地私有雲中。IDC臺灣區總經理江芳韻更表示,除了資料外洩的顧慮,成本也是一大考量,「有些企業觀察到,長期租用公有雲服務的成本效益不如預期,更傾向把應用程式搬回私有雲中。」
江芳韻以一張圖說明,現行企業的基礎建設可以分為對外與對內。對外的基礎建設通常負載了對外的服務,比如chatbot、AR/VR、行動設備、車聯網等,為了應付短時間內暴增的工作負載,或是避免業務突然中斷的危機,大多數企業傾向採用公有雲架構,來彈性擴充或縮減;而對內的基礎建設,則是用來連結人、作業流程、設備與技術,由於工作負載量相對穩定,更多企業會選用私有雲的方式來管理。
不過,也因為對外服務與對內服務的基礎建設差異,江芳韻指出,如何讓資料、工作負載在不同雲端環境中,達到無縫、無痛的對接與搬遷,是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比如說,從亞太地區的調查報告中可以觀察到,儘管79%的企業已經採用混和多雲的架構(multicloud),包括公有雲與公有雲間、公有雲與私有雲間、私有雲與私有雲間互相搭配,但真正能達到多雲環境互通(Hybrid cloud)的企業只有9%。
而且,在多雲的架構下,就意味著要面對不同的雲端供應商。現今有88%的企業使用了兩朵以上的雲,分別來自兩個以上不同的雲端業者;更有38%企業購買了30個以上的雲服務,平均要面對16家不同雲端服務業者,更大型的企業甚至平均要面對22家。這也是為什麼,有47%的CIO將混合雲(Hybrid cloud)的管理,視為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不同雲端供應商會推出不同服務框架,內容規範都不一樣。
管理多雲環境的挑戰還不僅於此。江芳韻表示,當企業的IT架構走向混和雲環境,就需要去逐一檢視每朵雲的資源是否被充分運用,了解不同工作負載合適的布署位置,隨時根據成效來增加、淘汰或搬遷應用程式,來妥善配置工作負載。
此外,企業現在也不只要搬遷服務上公有雲,根據IDC在全球的調查,49%的企業預計在未來兩年內,要將部署在公有雲上的應用程式搬回本地私有雲中。除了資料外洩的顧慮,許多企業採用公有雲後,才發現長期租用公有雲的成本高,所能創造效益反而不如私有雲。江芳韻也提醒,面對數位轉型,資料在不同雲端環境搬遷會成為常態,企業必須具備管理多雲的能力。
Nutanix今天發布的全球企業雲指數報告也同樣指出了企業從公雲搬回私雲的趨勢。這份由Nutanix委託Vanson Bourne進行的調查報告,兩年間共蒐集了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2,650名企業IT決策者的意見,其中,73%的受訪者正在將應用程式遷回本地的基礎架構,更有22%的受訪使用者遷回了5個以上的應用程式。
對此,Nutanix產品及技術行銷副總裁Greg Smith表示,這些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企業對混合雲靈活性的需求,
熱門新聞
2025-01-26
2024-04-24
2025-01-25
2025-01-26
2025-01-24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