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吳建宏認為,銀行如何像科技公司一樣快速上市、快速調整,得先把核心系統現代化才行。 (攝影/洪政偉)

「明年有三大趨勢,將成為臺灣銀行圈的變革風暴。」這位臺灣IBM數位金融團隊的負責人吳建宏,用一句話來總結3年來,站在第一線參與臺灣金融圈轉型發展的觀察指出。

近幾年,他參與過多家金控、銀行知名行動App、數位金融創新、核心架構轉型等。例如去年5月上線的中信新一代行動網銀Home Bank就出自他的團隊。

吳建宏提到的這三個趨勢,分別是Open API開放銀行趨勢、純網銀和開放銀行使用境外公雲。他解釋,銀行被要求釋出資料,不論是價格、產品資訊的比較都會更即時也更透明,Open API將會帶來更激烈的同業競爭,不只是第三方來搶食金融大餅而已。

而純網銀對金融圈最大的威脅則是,三家新銀行各自帶進來的生態系,不管是LINE生態系、樂天生態系或電信生態系,過去銀行擁抱其他產業生態系的腳步緩慢,但「純網銀會加速生態系和金融圈的融合速度。」他說。

前兩項是新競爭壓力,但第三項開放境外雲端,則是「新機會。」吳建宏形容。他的理由是,「國外銀行透過雲端擴展到臺灣市場,過去臺灣業者只能用私雲或落地雲,應用較為侷限,現在可以更自由地善用新科技。」

吳建宏指出的金融三趨勢目前都是現在進行式,純網銀今年中才剛釋照,明年才會開業,而Open API也剛進入第一階段,後續金融帳務資料API,甚至是金融交易API開放的細節和時程都未定,而境外雲端的相關作業辦法修正也剛於9月底發布。「幾乎臺灣所有銀行都在加緊腳步備戰中。」

以Open API為例,早在英國PSD2上路之後,臺灣就有幾家銀行開始打造新式API,甚至也找來IBM團隊協助。

API對銀行不是新概念,在傳統企金服務上,常見的虛擬帳號對帳機制,就是一種銀行AP和企業內部AP串接的例子,只要貨款一入帳,銀行系統就會自動通知企業內部帳務系統來銷帳,每月上萬筆月結,不用再人工處理。或是也有大企業供應鏈平臺可以直接拋轉合作企業的訂單資料給銀行,做為小供應商貸款融資之用。

但,「Open API的作法思維,可以很不一樣。」吳建宏也參與了幾家領先銀行的Open API顧問案,他認為,這一波API是要走向消費者的生活圈,介接對象不是大公司而是小商家,與其像過去一家家客製串接,不如提供一套標準API,讓更多商家來串接。

「重點不是開放API的數量,而是哪些API對銀行發展生態系來說,最有價值。」他舉新加坡星展銀行為例,2017年開放了當年全球最大規模的API平臺,新加坡居民在當地房仲網站上,只要輸入了星展銀行帳號,通過驗證,後續每看到一個房仲物件,就會根據這個物件的資料,自動試算出房貸的頭期款要求、貸款額度、利率、20年還本的估算。「不用離開房仲網頁,民眾就可以評估能不能買得起。」

不要用ROI侷限Open API的價值

但是,銀行通常用投資報酬率思維來評估API的價值,最常見的ROI指標是直接獲利,如帶來多少手續費收入或存款增加量,或者像是獲客率,以利後續銷售更多產品。第三種常見指標是增加銷售量或跨售量,用戶是否使用更多其他金融服務。

另外也有銀行用無形的黏著度來衡量ROI,不同通路或服務與顧客的接觸點,顧客使用頻率是否增加了。從黏著度指標,還可以進一步衍生出資料量的ROI指標,能不能帶來更多資料,讓銀行進一步分析顧客樣貌來進行資料變現。「這是銀行衡量API常見的標準方式。」他說。

但是,吳建宏認為,不管用哪種指標衡量API都不一定能保證成功,可是,他建議,銀行可以採取另一種ROI指標策略,從「相對損失」的角度來衡量,如果你不做,而競爭對手做了,你會損失多少顧客?多少獲利的思維。「在數位化的時代,出現了大量免費服務,新服務不會帶來額外收入,但你不做,其他人就會帶走想用這些服務的顧客。」

為何新加坡星展銀行要推出自己的網路市集,不只可以買賣二手車,甚至還推出了旅遊服務,買機票、訂飯店,都可以在銀行網站上進行。「他們希望盡可能地讓顧客留在自己的網站上。」他分析。

「Open API的意義是讓更多人來用,尤其是讓其他人帶來你想像不到的應用,」他認為,各行各業都在數位化,當生態系也開始數位轉型時,銀行與他們的串接的數位化,透過一套標準化的API,才能讓這些新公司、數位化的公司,跟銀行綁得更緊密。

吳建宏認為,銀行要拋棄過去那種凡事只看報酬率的思維,改衡量一件事3年、5年後的成長。數位世界,要靠生態系獲利,儘管服務對象是使用者,付錢的人可能不是使用者。「銀行得跳出既有獲利思維的框架,改用平臺經濟的思維模式。」

不過,他認為,臺灣目前還沒看到非常成功的銀行實例。原因是,要打造這樣的開放平臺,IT架構的支援能力是關鍵,這也是他認為,臺灣的銀行目前最大的挑戰。像新加坡星展銀行這類國外發展較早的銀行,早從2017年就開始大力推動轉型。

綜觀臺灣銀行圈的數位轉型,吳建宏觀察,目前大多是聚焦在銀行三大類系統的「面對顧客端的SoE類系統」(System of Engagement),包括了所有面對顧客的通路,如行動銀行、網路App、ATM、官網等,他也參與過多家銀行的行動網銀或數位通路服務的改造專案,多屬這類系統。

而銀行的第二類系統是洞察類系統(System of Insight),如資料倉儲、報表分析、大數據平臺等,這些是銀行賴以維生的資料變現工具,也開始引進大量新興AI技術來發展應用,不過多數銀行的AI應用仍處於實驗階段的專案居多。

第三類則是核心帳務類系統(System of Record),包括了銀行核心系統、帳戶系統、存款、放款、信用卡、外匯、基金、債券、票券等系統。「這是銀行目前最大的痛點。」吳建宏指出。

傳統銀行系統採單體式架構,光是核心帳務系統新增一個欄位,可能得花上3個月測試、修改開發,再加上這類應用大多是採用了十年、二十年的老舊程式碼,光是存款功能,可能就有上萬行的COBAL程式碼,儘管以前曾有一波SOA架構轉換浪潮,但吳建宏認為,要解構這些老舊程式碼的難度非常高。

如何進行核心系統的現代化工程?

所以,吳建宏觀察,當年很少有銀行SOA架構做得很好,可是,在容器上執行微服務架構,甚至透過容器,更容易從私雲轉而部署到公雲環境上,再搭配DevOps管理環境,「這些新的架構技術更成熟了,核心系統架構的轉型,現在比較有機會。這就是核心系統的現代化工程,臺灣已有幾家銀行發動了。」

他所指的現代化工程不只是汰換核心系統或升級主機,而是「要將非核心服務,從核心系統抽離,放到前端。」第一步,吳建宏建議,IT轉型得先與業務策略對齊,界定出銀行未來的業務走向,第二步,才進行核心系統的梳理,了解資料的儲存狀態,開始進行功能解構。

例如,客戶主檔(Customer Information File)要獨立成一個共用資料庫,各系統透過API來取得所需客戶資料就好。另外,價格引擎或稱為定價中心的功能也要獨立,將匯率、手續費、稅務、紅利點數和利息的計算,都集中到同一個計算引擎。再者還要建立一個可組裝各種金融服務的產品工廠系統。「這些功能都要從核心系統中獨立,核心現代化工程才能做得好,這也是影響資訊架構能否加快上市速度的關鍵。」

在Banking 4.0趨勢中最重要的議題就是上市速度(Time to Market),銀行都想要像科技公司一樣快,例如臉書、Google可以每天進行網站功能的AB測試,直接讓客戶實測不同版本的服務,來選擇哪一項設計比較好。很多銀行也想要做到這件事,但是,如果核心系統每修改一次得花上2個月,就根本不可能做到,銀行只能像過去那樣在周末停機升級。

「銀行如何像金融科技公司一樣快?得先把核心系統現代化才行。」吳建宏如此建議。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