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這一波疫情衝擊下,臺灣許多企業受到影響,不只被迫停工無法服務客戶,造成營收急遽下滑,尤其是旅遊業、百貨業、餐飲服務業衝擊更大,民眾不敢常出門,少了人潮,業績慘淡,導致許多商家撐不下去,只能關門大吉。但還是有些本土企業,顯然更容易存活下來,而且不少是大型製造業。
後疫情時代來臨,數位轉型成為企業必備能力
為何這群製造業者順利度過這波衝擊?長期觀察國際與臺灣產經趨勢的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點出關鍵:「這些高存活率的企業都是數位轉型領頭者。」
他表示,一些臺灣大型製造公司,尤其是半導體、電子業與伺服器相關業者,面對這波疫情時,展現了高度韌性和彈性。
舉例來說,台積電在南京的晶圓廠已高度自動化,即使遇到中國全面封城,營運也沒因此受影響,還是能夠接單進行投產,並配合當地政府政策防疫,在最短時間內讓產線人員復工。而很早就開始從傳統代工轉型工業4.0的電子五哥(如廣達、仁寶、鴻海、和碩、緯創),過去以OEM、ODM代工製造為主,也同樣遇到疫情衝擊,但他們都能在短期內迅速回應,逐步恢復產線產能。甚至還有一些產業,因為疫情刺激需求增長,如伺服器業。「這些公司都是仰賴數位轉型才更容易存活」他說。這也凸顯出數位轉型的重要性。
當臺灣進入後疫情時代,有些企業CIO藉疫情開始認真看待數位轉型,甚至有的人更加快數位轉型的腳步,蘇孟宗觀察,接下來企業加速數位轉型已是必然趨勢,甚至,「數位轉型成為企業必備能力。」
逆全球化成疫後新趨勢,企業靠加速轉型邁向全球製造布局
尤其對中小型製造業而言,他表示,疫情過後,來自全球布局的考驗,更帶動加速轉型的需求。他解釋,疫情衝擊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帶動產業鏈分流的效應,加速了逆全球化趨勢,未來中小型製造公司若要爭取全球客戶訂單,對方不只要看你的生產製造能力,還要看生產工廠設置地點,能否就近服務客戶,來分散風險。這意謂著,製造企業得改變過去集中製造全球供貨的策略,轉為製造全球布局策略,來提供區域製造的作法。他直言,這對於規模有限的中小型製造業,將是一大挑戰。
為此,這些中小型製造公司的經營策略,勢必得要有所調整,甚至得要加速IT轉型,才能協助公司跟上這波全球布局趨勢,不只要加強遠端管理工廠的數位化能力,還要運用像是AI、雲端技術來打造智慧工廠,要在提高生產力同時,減少人力和維運成本,甚至必須考慮到網路中斷時,當地工廠自行就要能完成任務,無須連回總部處理。
即使一些大型製造公司,如電子五哥,其數位轉型步伐已經相當快,但疫情過後,這些公司也會需要加速轉型採用新作法,比如仿效臉書、Twitter的作法,將居家辦公變成一種新常態,讓員工永久在家工作,藉此提升員工生產力,或是加入跨國遠距維運機制,讓維護工程師不用進臺灣就能對工廠設備進行診斷,甚至是重新建立與客戶或供應廠商之間的營運模式。
從疫後長期發展來看,蘇孟宗更點出製造韌性的重要性,強調企業需要足夠的製造彈性,才能在疫後世界生存。他表示,製造企業不只全球布局,還得要有強健的韌性製造能力,能根據需求即時調度全球各地工廠來支援產線,例如同一個產品製造,一旦遇到疫情爆發,可以很快在異地重新建置一模一樣的生產環境,來穩定全球供貨。「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更需具備有這樣的能力,來建立一個高韌性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他表示,不單是機器設備,庫存備料也都要考慮進來,就如同戰備儲油的概念,能提前預先準備足夠用量,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這些半導體公司在轉型上也需要逐步朝這個方向調整,以強化其製造韌性。
他也建議,臺灣製造公司應以製造「總部價值」思維,來強化供應生態系的韌性,也就是以臺灣做為全球製造總部基地,來向外拓展。舉例來說,企業雖然赴國外設廠,但所有製造設計、研發能量都根留臺灣,且所有技術都經由臺灣總部來統一輸出到各地工廠,並從遠端來直接管理。又如台積電晶圓製造廠,或是鴻海關燈工廠,即使這些工廠分布於海外,但是所有系統、智財授權都需要連回臺灣總公司,並由總部向這些海外工廠收取授權金或營運費。
只不過,有些數位轉型較慢的產業,例如以觀光旅遊、餐飲、飯店業為大宗的純服務業,其疫後轉型考驗仍不小。蘇孟宗解釋,一方面,服務行業較以內需市場為主,很少轉向海外市場與國際競爭,使得其轉型腳步也較慢;另一方面,相較於高科技製造業,服務業也較缺乏足夠數位科技人才,如AI人才等,來幫助這些公司做轉型。他直言,這須仰賴如SI系統整合商等科技服務業者的協助,否則很難靠自己成功轉型。
尤其,數位轉型要能夠持續長久,他認為,最好的作法是設法把疫情危機轉為商機,而不是僅以減少疫情衝擊或避險為動力,否則等到疫情過後,企業就容易鬆懈,他形容:「企業一般就只會前進三步,又後退兩步,但若能看到商機,不只走三步,更超前一步。」
以遠距醫療、照護為例,他表示,過去,這些模式或作法可能因為法規、使用習慣差異,使得推行上有些窒礙難行,但因為疫情,臺灣很多醫療與照護都被迫得採用遠距方式完成,這也使得未來法規有機會因此鬆綁,讓它更容易推行,這就帶來商機。
不僅如此,蘇孟宗還提到說,這將會帶動臺灣3波產業新契機,這3波分別是防疫科技需求竄升、零距離創新應用發展,以及追求在地經濟與韌性產業,並可對應到疫前、疫中、疫後的需求增長。其中,第一波防疫科技,像是體溫偵測、遠距診療等,這些在臺灣已有不少實際應用。但進到第2波時,除了個人、居家防疫,更涵蓋了垂直領域,來發展出各種零距離創新應用,如在遠距工具新增人性化互動設計或功能。
從城市或國家發展角度來打造強韌產業鏈,則是第三波契機,未來可以運用在智慧城市建構強韌生態,並將城市智慧應用整廠輸出到國際。他說,這都是臺灣的機會,但相較於第二波,第三波挑戰難度更大。
蘇孟宗建議,企業CIO或CTO可以先從使用者的角度,學習運用這些較成熟的科技或工具,使自己本業做得更好,例如升級IT系統或使用各種遠距工具,幫助公司邁向全球製造布局或是建立強韌生態;若企業本身就有提供相關IT產品或服務,也可從中挖掘新商機。
後疫轉型建議
1. 集中製造全球供貨策略碰壁,新趨勢是製造全球布局來提供區域製造
2. 製造業應以臺灣打造全球總部對外發展,強化供應生態系的韌性
3. 企業加速數位轉型,才能將疫情危機變商機,掌握3波產業新機會
相關報導
iThome 2020 CIO大調查系列(四) 數位轉型加速
iThome 2020 CIO大調查系列(三) 臺灣AI企業現況大揭露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5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