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辨識AI要有良好的成效,就需要夠多樣的訓練資料。「用臺北榮總資料訓練的AI模型,放到別家醫院是否還能用?」臺北榮總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問道。他就是兩年前,催生臺北榮總腦瘤辨識AI模型DeepMets的關鍵人物,更是國內第一家由醫院發起聯合學習(Federated Learning)試驗的推手。
這套DeepMets,是臺北榮總利用20多年來累積的加馬刀腦部MR影像,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共同開發而成,30秒就能揪出腦部病灶、自動計算腫瘤體積,表現更媲美人類醫生。雖然如此,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郭萬祐:模型是否也能精準判讀,不同於臺北榮總的異質MR影像?
為找出答案,他先利用轉診患者的腦部MR影像,來測試DeepMets。這些轉診影像來自不同醫院,拍攝的環境、機器廠牌、型號和掃描參數都與臺北榮總不同。結果發現,DeepMets雖有能力判讀,但表現並不理想。
於是,去年六月,他決定「走出臺北榮總牆外,」申請了健保資料AI應用服務試辦計畫,要利用健保署雲端集中式的異質醫療影像,來強化DeepMets的判讀力。
當時,他利用健保署提供的3,000多例腦瘤資料,對自家DeepMets進行多次再訓練(Retraining),來找出提高模型表現的參數。後來,他用改良過的DeepMets來判讀不同來源的MR影像,發現經過越多次異質資料再訓練的模型,對不同廠牌影像的判讀能力越好。
突破集中式機器學習瓶頸,以共享模型取代共享資料
這個發現促使郭萬祐思考,要打造高解讀力的醫療影像模型,除了集中式機器學習訓練外,是否有其他方法?因為,健保署擁有全國合約醫院上傳的醫療影像資料,科技部也有國家級巨量醫療影像資料庫,供醫療院所申請AI研究,但「這都是獨步全球的作法,」很難複製到其他重隱私的國家。
也因此,他看上近年國際上興起的聯合學習,想透過分散式機器學習訓練方法,在共享模型、而非共享資料的情形下,達到集中式訓練的效果。
利用國產超級電腦試驗聯合學習,迭代一次就達77%
於是,臺北榮總決定測試聯合學習在臺灣的可行性。郭萬祐找來擅長AI研究的瑞典查爾摩斯理工大學交換生Lukas Nyström,利用國網中心臺灣杉二號的雲端虛擬環境,建置了5個代表不同醫院的節點(Node),來模擬、測試聯合學習訓練方法。
「這場試驗,可分為三大部分,來比對聯合學習與集中式機器學習的差異。」Lukas Nyström解釋,首先,他建立一個腦部MR影像資料集,八成影像來自臺北榮總、其餘來自開源影像,總共3,686例。接著,他選定最常用作腦瘤辨識的3D ResNet U-NET模型,以集中式機器學習方法,先以資料集訓練一套腦瘤辨識模型。
這套模型,可辨識7種腦瘤,對不同來源的影像辨識度也不錯。而且,以評估模型表現的相似係數DICE值來說,該模型的DICE中位數為0.87,比人類醫生的0.74至0.85還高。
接下來,在第二部分,Lukas Nyström在臺灣杉二號雲端虛擬環境中,設置了5個節點來代表不同的虛擬醫院,並讓訓練資料以非常態分布(Non-IID)的形式,分布在各節點。然後,他在5個節點各自訓練一套模型,用來判讀不同來源的腦瘤影像,發現「這些模型的DICE值,只有0.59。」
最後,第三部分,他利用聯合學習方法,來改善這5個模型表現。首先,他收集這5個模型的權重,來進行聚合(Aggregation),也就是以聚合演算法(如FedAvg再加上Adaptive Momentum優化器)來整合這些權重,優化為最適合各模型的參數,再將這個參數回傳至5個節點。
按理來說,聯合學習會不斷重複上述過程,讓模型表現越來越好,直到收斂至理想值。不過,在這次試驗中,Lukas Nyström只將迭代過一次的模型拿來測試,就得到0.77的DICE。該模型,同樣也能辨識7種腦瘤,但「模型在辨識腫瘤邊界和擴散情形時,表現不理想。」
然而他也發現,經聯合學習訓練的模型,與集中式機器學習方法相比,較不會受到不同廠牌、不同掃描參數的影響。甚至,在一些領域表現特別好,比如多腫瘤辨識、複雜的腦瘤形狀和大小辨識,DICE值最高可達0.98。
多層隱私保護機制,讓聯合學習模型更安全
Lukas Nyström並未就此打住。他還針對這套聯合學習模型,採用不同資料保護方法,並進行模型測試。這是因為,聯合學習雖只分享權重而非原始資料,但攻擊者還是有可能從權重中,回推出特定的個人資料。為此,他在聯合學習模型中加入多層保護演算法,比如同態加密、SHA-256加密、差分隱私(Differential Privacy)等。
測試結果發現,在一般加入隱私保護情況下,模型表現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DICE值約0.7)。然而,隱私防護使用得越多、超過臨界值,模型準確度就會大幅下降。
這個方法,證實了聯合學習不只能突破個資保護的限制,還能在額外的隱私防護機制下,訓練出可辨識異質性資料的模型。
驗證聯合學習可行性,未來要跨出臺灣、鏈結國際
「這次試驗,證明了聯合學習的可行性。」郭萬祐點出,聯合學習透過交換權重,不僅打破醫療數據難以分享的瓶頸,更可藉此得到集中式訓練的好處,強化AI模型對異質資料的解讀力。
他指出,未來,臺北榮總也許能藉聯合學習,以北部總院為首,與北區其他分院來進行特定模型訓練,或更進一步,應用於榮總北、中、南部的體系醫院,甚至與其他體系醫院聯手訓練,來訓練模型。
最後,郭萬祐也期望,臺北榮總擴大醫療聯合學習應用,走出臺灣來「打國際盃。」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