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表示,要將電子病歷交換格式從CDA R2改為FHIR並不難,因已有現成開源工具可使用。難就難在配套措施,比如新一版FHIR所需元件較多,此外醫院也得考慮認證與人員訓練成本。

圖片來源: 

攝影/王若樸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今(17日)於臺灣醫院資訊主管會議指出,衛福部正研擬鬆綁電子病歷法規,目前已同意電子病歷上雲,但不可出境。他也認為,完善的電子病歷架構,不只能打造遠距醫療信任基礎,還能促進更多機構間的資訊交換,比如政府調閱電子病歷,來核可勞保職災申請,或是民眾透過區塊鏈授權和電子支付,來取得自己的電子病歷證明。他還表示,衛福部期望擴大電子病歷架構,比如採用新興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來實現個人醫療紀錄(PHR)應用,讓人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健康資料。

電子病歷是遠距醫療信任基礎,衛福部將放寬電子病歷上雲

為因應年初來勢洶洶的疫情,政府放寬通訊診療適用範圍,讓居家檢疫與隔離民眾可視訊看診。在這個條件下,龐一鳴認為,以遠距醫療問診新病患,是一場未知的戰爭,需要完整的資料紀錄和信任機制才行。而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中的電子病歷,因為經電子簽章核准,在一定程度上可解決信任問題。

他指出,衛福部現也針對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來研議鬆綁、促進更多資訊互通與應用。目前,醫事司已同意醫療機構將電子病歷上雲,「但不能出境。」再來,衛福部也將重整電子病歷的標準和單張規範,制定更清楚的規範,同時也會審視AI輔助診斷軟體定義。

擴大電子病歷交換範圍至B2G、B2C

另一方面,龐一鳴認為,電子病歷過去以來多以醫院間交換為主,也就是「B2B模式,」但衛福部希望將這個模式擴大為與政府交換的B2G,以及與民眾交換的B2C。

在B2G的成果上,政府現已可透過電子病歷交換中心,來核准勞保職災申請,如此就不必親自到醫院取得資料;又或是,疾管署現可透過電子病歷交換中心,來進行疫調。龐一鳴期望擴大B2G應用,以EEC架構來解決衛福部各司要求醫院提供資料的問題。

而在B2C的成果上,目前已有健保署的健康存摺應用,供民眾查詢、下載自己的電子病歷紀錄。但仍有個議題還未補足,也就是取得紙本病歷證明與付費問題。

針對這一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資安長許世欣承接衛福部試辦計畫,帶領團隊以區塊鏈打造醫療紀錄申請平臺,民眾以手機登入平臺後,可透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授權,來選取欲申請的項目,再透過電子支付付款。

此時,醫院醫師也會收到通知,來製作這些病歷證明。完成後便送會至電子病歷交換中心,供民眾或保險公司下載。

擴大電子病歷架構,要讓人人都能掌握完整的健康紀錄

電子病歷的潛力不只如此。龐一鳴指出,隨著衛福部擁有更多數據,比如電子病歷、健保、長照,如果再整合個人裝置資料,就能開發個人健康紀錄(PHR)應用,讓民眾透過單一App,就能掌握自己的健康數據。

要整合這些資料,需要擴大電子病歷架構。目前電子病歷資料交換採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HL7 CDA R2,龐一鳴認為,擴大架構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採區塊鏈,另一個是採新興的HL7 FHIR資料交換標準。

在他看來,以區塊鏈來擴大電子病歷交換模式可能較耗時,相較之下,FHIR就會比較快,「而且也符合國際潮流。」進一步來說,FHIR能用來描述資料格式(Data format)和元素(Element),是一套交換電子病歷或生醫研究資料集的API。FHIR旨在強化醫療資訊的流通,可跨平臺交換醫療資訊,比如電腦、手機、平板,還可提供給第三方服務開發者,促進醫療資訊互通。目前,Google、蘋果、微軟、AWS等健康資訊開發平臺都已支援FHIR。

也就是說,一旦電子病歷交換中心、醫療院所都採用FHIR,這些機構就不必互相定義一套交換標準來整合資料;對民眾來說,如果醫療機構與App開發平臺採用FHIR,民眾就可透過該App掌握所有醫療紀錄。

最後,龐一鳴也透露,近日與幾家醫院資訊主管開會,探討FHIR在臺推動的可行性。「如果要將電子病歷交換格式轉換為FHIR,技術上並不難,」他指出,目前可透過開源工具來將CDA R2資料,直接轉換為FHIR格式。但問題在於配套措施,因為「新一版FHIR所需元件較多,」因此醫院需克服CDA R2轉換至FHIR的架構問題。再來,醫院要採用FHIR,還須通過國外認證,因此需考量人員訓練的成本。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