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今日(8/9)發佈台灣上半年硬體資訊產量產值分析,第1季下滑10.1%的總體產值不但沒有在第2季止跌回升,上半年資訊硬體總產值更下滑了13%。
面對台灣資訊產值15年來的首度下滑,除了全球大環境景氣因素外,MIC也針對台灣競爭力提出建言,認為台灣廠商應加強研發,並就擴張版圖、深化價值及全球化佈局加強經營。八大資訊硬體雪上加霜,產值持續下滑
MIC選定了筆記型電腦、LCD顯示器、CDT顯示器、桌上型電腦、主機板、光碟機、數位相機與掃瞄器等8大資訊硬體做為產銷分析的主力產品,原因是以2000年總體資訊產值的470億美元來看,這8類產品便佔了88%的產業比重,以此估計整體產業比較具有代表性。
在第1季的產值還維持成長的主機板、光碟機、數位相機與掃瞄器4個產業,放大到上半年產值分析時,僅有數位相機還維持168.9%的產值成長,代表第2季的主機板、光碟機與掃瞄器的下滑幅度相當嚴重,上半年除了數位相機,還有LCD顯示器維持36.1%的成長。
2001年上半年8項資訊硬體產品的總產值達171.25億美元,若與2000年同期相較,整體產值下滑13%,不過MIC資深顧問兼主任詹文男指出,因為2000年上半年呈現淡季不淡的狀況,再加上全球的景氣因素,因此2001年上半年的產值不易有突破表現。MIC建議台灣應加強研發、提升競爭力
面對台灣資訊產值15年來的首次下滑,MIC也趁機對台灣資訊產業提出建言,詹文男說,台灣必須加強研發能力的提升,以1999年全球核准的專利數比較,美國以94,094件拿下第一位,台灣則僅有4,526,兩個地區的專利數相差20.78倍,台灣可以掌握的專利不多。
詹文男更提出一項削弱台灣競爭力的數據,每年台灣所支付的權利金(含權利金、授權費、技轉費)就高達15億美元以上,如果以台灣資訊產業500多億新台幣的產值、淨利3%估算,每年台灣廠商的淨利也趨近於15億美元,台灣廠商必須在研發方面多注入一些能量。擴張、深化、全球化是台灣的重要機會
MIC認為,除了加強研發掌握核心技術外,台灣還可以藉由擴張、深化與全球化加深本身的價值。在擴張方面,台灣可以藉由生產據點的外移,擴大台灣廠商的規模經濟,從中擴大市場的影響力,例如向IA、消費性電子產品、與IT整合的商品,擴張台灣資訊的優勢。
在深化方面則是發展關鍵技術提升附加價值,詹文男建議台灣廠商可以在3個方面著力,包括行動資訊及通訊產品的關鍵技術、新興顯示器零組件、精密技術以及材料等。至於全球化則是將競爭力延伸到國際,走向國際並不代表產業空洞化,台灣可以將全球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從設計、製造出發,加強全球運籌的技術,繼而提升品牌與服務的附加價值。
根據MIC對在台外商採購總處所做的統計顯示,台灣廠商在價格、彈性、交貨、後勤及進入市場時機最為贊許,但若論及品質、基礎建設、設計與政府獎勵,則由日、韓廠商居前。
熱門新聞
2025-02-13
2025-02-21
2024-12-20
2024-04-25
2024-04-22
2024-02-25
2025-02-23
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