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園區主任羅至善認為,法規調適與資金,是新創團隊在發展時,最需要的兩大支柱。 (攝影/洪政偉)

由金融總會建置,成立了2年多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Space),一直以來都扮演著扶植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角色。「提供創新實證的環境與資源,不斷降低FinTech業者、金融機構,嘗試金融創新的門檻。」金融科技創新園區主任羅至善,點出了園區的核心功能。

羅至善提到,要創造金融新模式或新應用,需要一點探索的過程,找到與高監管的平衡點。「而在高監管下要做創新,實證就成為一項相當重要的工具。」甚至,在創新實證的環境層面,建構一條高速公路,也就是數位的基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過程更需要有主管機關的支持,同時建立起與主管機關的對話機制,讓許多議題能在討論中產生共識。

然而,在發展臺灣整體金融科技生態系的同時,如何將園區的功能再強化,也是一大重點。金融科技創新園區這2年下來,推出監理門診、數位沙盒、企業實驗室機制,明年,更要主推「自主聯合實證」業務,來逐漸擴大實證場域。最早推出的數位沙盒,透過金融機構與周邊單位、科技類型的API開放,提供新創團隊數位金融創新實證的平臺。

而企業實驗室則是讓進駐機構與新創團隊激盪火花,作為跨機構共創的實驗場域。「在企業實驗室,可以進行封閉式的流程驗證,甚至可以做到跨機構的內部人員小型測試。」羅至善提到,在這環境下達到的實證效果,更可作為一項參考依據,提供給老闆與主管機關進行評估。

她更強調,許多時候得透過不斷下修的作法,讓業者在申請金融監理沙盒或試辦前,先透過小型場域實證,如此也能降低業者創新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明年園區主推的自主聯合實證,羅至善提到,相較於企業實驗室是根據一個主題,找尋新創業者合作;聯合實證是金融機構業者在這環境激盪出的另一機會,那就是針對金融機構的共同痛點,在合規的狀態下,進行跨金融機構創新實證,比如同業之間的數據交換。這也打破了以往跨多家金融機構合作,成本高以及達到法遵等困難。

除了創新實證,園區的另一大功能便是監理門診。羅至善表示:「監理門診開啟了監理與創新的對話機制。」她提到,監理門診最常見的問題是.監理官可能不是很了解這項技術到底可信、可靠與否?當僅出自單一創新者的提案時,監理官心裡就會有較多的問號。

因此,園區在其中扮演了協助主關機關與創新者,互相理解的重要功能。在監理門診進行時,在旁為創新者,包括新創業者與金融機構,做加強的補述,甚至在補述的內容中,多加入一些國際案例。「這是一項蠻重要的溝通作法,監理官也會覺得安心很多。」

她認為,發展金融科技,對於科技的認識與掌握特別重要。不過,出身背景大多為金融、法規、監理等的監理人員,對科技較難高度掌握。但,若站在監理官的立場,一項技術能否被導入,怎樣才叫安全或合規?「當責任面對到創新,行政責任對於監理官來說,是很自然的包袱,如果每一項簽辦都要仔細評估到一百分,其實是有壓力的。」

羅至善認為,最大問題是,監理官得自己面對與承擔這樣的議題與責任,甚至,過程中監理官不一定有足夠的判斷,及所需的相關知識與資訊。

這正是為何金融科技產業需要一套新興技術指引的重要性。她提到,透過各方專家討論的新興技術指引,對很多監理官來說,才會較為安心,否則,監理官會面對要踏入不熟悉領域,卻還要背書的窘境。羅至善更強調:「創新需要換位思考,綜合評估兩邊立場,思考如何解套,為監理官解決他的問題,創新才得以推進。」

金管會承諾,由金融總會建立的共創平臺下,會有一個專門組別,來負責相關倫理規範或新興技術指引細節的討論。透過金融機構、周邊單位、科技業者等金融科技市場參與者的力量,一起規畫制度、作法。金融科技創新園區也是共創平臺主要成員之一,羅至善提到,園區希望帶進創新團隊的聲音,更希望引進技術專家、創新者觀點,來形成另一種對話機制。

「法規調適與資金,是新創團隊發展最大的支柱。」羅至善表示,建置好數位基礎建設這條高速公路,接下來就是透過法規調適,搬開新創團隊在前進時的小石頭,開出一條可以安全的路。

接著,車子還得加滿汽油,才能加速前進。所以,身為園區執行單位,羅至善也向主管機關建議,可設立產業聯盟基金,她解釋,就像是日本SBI金融集團的作法,集結了中小型的金融機構,還有國外金融機構來投資,機構投資人可享有優先與團隊進行業務合作的權力,這對金融機構是很大的誘因。「建立產業聯盟基金,才能發揮產業的正向運作,臺灣的金融科技團隊才會容易出得來,」羅至善這麼認為。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