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台灣的成長目標如何?哪些產業已經意識到儲存軟體的重要性?

我想今年在台灣市場應該可以成長1倍吧!?過去Tivoli的作法是把「卡車直接開進客戶家裡」,直接就為客戶進行裝機,對市場上的宣傳做得比較少,因為Tivoli認為,可以直接服務客戶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要跟2000年相比,2001年Tivoli的成長應該可以倍數成長。

製造業、政府和金融業應該是Tivoli在台灣比較專注的產業,製造業包括半導體跟資訊產業,它是台灣的大宗,自然是我們用心的領域,和其他廠商不同的是,Tivoli沒有電信這個領域,原因並不是Tivoli沒有電信方面的解決方案,而是台灣所有的IT廠商都要努力,只單純的談論電信產業的資訊室沒有什麼新意,因為大家都有,重要的是在大哥大、交換機。

另一個比較熱的應該是網路資料中心(IDC),我認為他已經是「不見」的產業了,台灣市場去年出現的19家IDC有幾家已經開始營運?中華電信、關貿和敦緯,其他還在建置中尚未開始營運的不能算是IDC,所以IDC的貢獻仍有限,我們會看但是短期內還不是重點。市調機構IDC預測儲存軟體的重要性會在Q3突顯,你的看法如何?

其實我在2000年底時就已經看到儲存需求的趨勢,只要企業一開始e化,絕對跑不掉兩個設備的需求,一是伺服器,一是儲存設備,但是一開始運作以後,就會牽涉到「管理」的問題,以前的儲存設備是直接附加在伺服器後,是一個雞蛋一個籃子,但是現在的儲存設備是集中化管理,等於是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開玩笑的說,就是便宜了駭客。

和其他「友商」相比,Tivoli希望可以做出區隔化,其他人不談網路安全性,我們關心,在跨平台的管理,因為與IBM的密切關係,我們可以在高階的S/390伺服器、中低階的企業用伺服器AS/400上運行Tivoli的儲存解決方案,這就是我們跟別人區隔的所在,也是價值。既然Tivoli的產品這麼好,台灣如何用服務體系來支援產品成長?

我想「服務」是相當重要的,Tivoli也一直定位是一家為客戶服務的軟體廠商,對於原廠來說,當然會對產品有所堅持,但是專業的服務才是客戶最深切的需求,Tivoli講求「配套措施」,也就是為客戶提供量身訂製的系統,透過軟硬體等元件搭建起客戶的解決方案,與過去純應用的的客製化不同。

目前Tivoli的服務模式有3,第一是Tivoli自己來,第二是透過IBM的全球服務團隊(IGS),第三是透過台灣的經銷商自己來,例如群環、敦陽。目前Tivoli大中華區都設有服務中心,沒有像EMC設立全球統一服務中心的原因,是為了配合當地的語言、時間,就近服務客戶。

另一方面,Tivoli也考慮到安全性的問題,像先前所提的,公司的命脈在資料,資料就是企業的競爭力,如果儲存管理軟體只能做到檔案分享(File Sharing)、統一(Consolidation),那我們奉勸這種廠商不要進來競爭,而單純做網路安全的廠商,也不具備任何的整合能力。在原本的敦陽之外增加群環,目的是為了銷售還是服務?

都有。而且和硬體產業不一樣的是,硬體產業會在地區性尋求複式代理,但Tivoli卻喊出只給群環獨家代理,因為Tivoli認為軟體做複式代理沒有意義,因為它的產品線並不如硬體的多,我們希望透過群環初期50家加值經銷商的推動,在年底以前達到2,000家經銷商。

服務方面當然會希望群環開拓中低階產品的市場;銷售方面如果沒有錯誤,今年由群環所貢獻的金額就可以達到好幾百萬,Tivoli會放比較多的心力在專案市場,以避免和代理商面對面的競爭,同時,因為群環也代理EMC中階的CLARiiON,我們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整合。面對不景氣下的企業升級需求,Tivoli的優勢在哪裡?

我想就是「客戶的支持」。當Tivoli在台灣尋求代理商時,第一個考量就是架構、環境越複雜的廠商越好,Tivoli可以提供網路管理、防駭客、權限的讀取、e化的解決方案,加上與IBM的關係,相較於其他單以儲存軟體經營的廠商,Tivoli比他們多了產品線依靠的主軸。

跨平台的本意是不能少的,如果只是專注在Windows NT一個領域,Tivoli奉勸他們不要進來,因為未來企業的屬性都是貫通的,企業IT環境中將有越來越多的異質平台、開放架構。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