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明年全球的經濟情勢、疫情發展還是很不樂觀」,觀察市場動向、研擬對策的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簡稱產科國際所)副所長鍾俊元坦言說道。
儘管目前COVID-19肺炎疫苗已問世,但由於疫苗有效性、接種覆蓋率、接種順序等問題,這波疫情所帶來的衝擊,短期內可能不會馬上平息。綜合市場研究機構、學者的看法,較樂觀者認為疫情可能影響至2021年第二季,較悲觀者則預期影響將到2023年底,更甚者,可能伴人類至2025年,由此可見,短期內疫情的衝擊仍不會遠離,不論企業或民眾生活,暫時還無法擺脫疫情影響。
後疫消費行為改變
這波疫情造成的消費行為改變,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將其歸納為四個趨勢,第一,實體接觸的活動減少後,零接觸體驗和服務開始風行;第二,社交互動方式改變,更重視公共衛生;第三,虛實整合的消費興起,網路訂購實體取貨,或是宅配服務將成為新的常態,這也使得全通路數據價值提升;第四則是遠距作業或服務成為新常態,遠距工作或遠距服務,造成工作與生活的模糊化。
整體而言,人們基於防疫減少群聚活動,增加線上活動、服務的參與,從消費面來看,大家更願意投入網路的活動,「網路空間的活動將會愈來愈重要,我們回不去了」,鍾俊元說。
製造業打造韌性生態鏈3方向
由於疫情阻斷人與人互動的最後一哩路,不只人們的消費行為被迫改變,企業在生產端也同樣受到衝擊,面臨停工、停料、缺運具的挑戰。以製造業為例,被迫需朝向韌性生態鏈發展,至於產業該如何發展韌性生態鏈?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提出製造業提升韌性生態鏈的三個方向,可朝客製化、適地化、智慧化前進,客製化指的是以零接觸(低人工干預或智動化)的訂製化服務,而適地化則是分散式的生產和敏捷多元化的供應鏈,智慧化則是導入資料分析預測的決策模式。
後疫企業營運的4項新趨勢
後疫情時代下,促使企業營運也有改變,紛紛增加對數位技術的投資,提昇自身營運韌性。產科國際所觀察後疫企業營運有四項新趨勢,第一個趨勢是企業運用數位工具及平臺,例如導入數位協作工具,或是VR、AR、RPA等以提升生產或服務效率。
鍾俊元認為,企業導入數位技術例如遠距協作工具、線上會議,以前需要搭機出差才能解決,現在發現透過科技就能解決,這類能提升生產力的數位工具,即使將來疫情過去,數位工具已融入到工作型態中。
第二個趨勢是過去全球在自由貿易下,集中製造的模式,現在因美中貿易戰,以及COVID-19疫情,深化地緣政治的影響性,這種集中生產、全球銷售模式受到挑戰,相對地,分散式生產及供應則興起。過去大多在中國製造,美中貿易戰使得許多製造為了分散風險,而必須移到其他地方,例如東南亞。
這使得企業得因應分散製造更改流程,調整既有的資訊系統,另一個問題則是必須強化資安,「分散製造牽涉商業機密或製造流程,使得企業必須提升資訊安全防護」。
第三是企業需要善用AI數據分析作決策,讓生產作業流程智慧化。鍾俊元認為此次疫情加速兩項變革,一個是自動化,一個是自主化,其中自動化降低人為接觸,例如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或是IPA(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將流程串起來,減少人的接觸,而自主化是指機器人自動辨識、自主決策。
第四個趨勢是關鍵零組件在地化生產,使生產與運籌不致中斷。由於疫情衝擊,很多關鍵零組件斷料的原因是卡在一兩個供應商,因此為避免斷料問題再次發生,如果企業能夠自行生產的,會轉為自行生產或在地化生產。此外,企業的物料清單除了增加物料來源避免斷料之外,考量到美中貿易戰的經濟制裁導致斷料風險,未來也會將地緣政治納入考量。
遠距服務、虛實整合體驗、全通路數據價值提升
除了四項企業營運上的改變趨勢,鍾俊元也觀察到企業因應疫情在營運轉型上的新常態。
首先是因疫情限制了面對面互動,企業服務改為遠距提供服務或是遠距訓練,以協助客戶遠距交機或是協助排除故障問題;其次是虛實整合的客戶體驗,網購業者如何讓消費者在訂購後,最快取得商品。另外,在行銷方面必須掌握客戶的需求,在跨平臺的趨勢之下,企業必須掌握客戶的數位足跡,使得全通路數據價值提升。
而在研發和生產上,鍾俊元認為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重要性有增無減,從研發建模到模擬生產活動,工廠的生產活動,包括產能及彈性都可以數位化模擬,在分散式的生產中,將帶動以臺灣為總部的營運模式,各地的生產數據回到臺灣。
另外供應鏈也變得更可預測性,過去供應鏈大多是線性的,現在是網路狀的,強調降低風險,避免缺料的問題,為強化供應鏈管理,企業導入更有彈性、預測性的數位工具,包括物料、人員或運具,也會考慮地緣政治風險。
而當遠距上班將成為新常態,衍生出相關需求,如IT的工具是否齊備、遠距工作的資安防護是否足夠,其次是人才招募變成全球化,因遠距上班成為新的勞動趨勢,打破招募在地人才的限制,人才招募上會更有彈性。
另方面員工在家上班同時兼顧親人照顧需求,但也衍生出企業調配工時的問題。而新的勞動趨勢也會帶動零工經濟興起,員工不再綁在單一企業。
四種產業轉型趨勢
在整體產業的轉型中,依照產業結構、服務型態變動與否,將產業轉型趨勢歸納為四種:既有結構與既有服務、既有結構與新型態服務、新結構與既有服務、新結構與新型態服務。
既有結構與既有服務是在原來結構及服務下,導入數位科技、革新流程,以推動數位轉型,例如傳統工廠轉型為智慧工廠。而既有結構與新型服務轉型,在原本結構下,提供新型態服務。
新結構與既有服務,例如半導體設備商ASML動員荷蘭、美國、臺灣的員工,三方透過MR協助大型半導體客戶進行遠距裝機、訓練。
最後,新結構與新型服務,包括運用數據或數位工具提供新服務,例如美國一家光達感測業者,利用3D光達感測器協助公共場所偵測安全社交距離保持。
鍾俊元指出,在既有結構下,導入數位科技推動數位轉型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虛實數據分析,提供更智慧化的客戶體驗,對客戶的數位足跡進行分析、研究,作更精準的行銷,才能推動智慧轉型。「數位加智慧轉型是未來企業營運發展的方向」。
熱門新聞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5
2024-10-07
2024-10-07
202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