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臺北榮總

臺北榮總22日推出自行開發的「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可以QR Code顯示使用者接種紀錄,掃碼就能認證。這款App結合臺北榮總的疫苗接種紀錄平臺,以歐盟疫苗護照架構為基礎來開發,並採用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來串接醫院醫療資訊系統(HIS)資料和民眾端資料,同時整合IBM區塊鏈服務,來確保疫苗和醫院端的驗證。未來,臺北榮總要將這款App,整合至自家的臺北榮總預約掛號App中。

3月開始醞釀,從零開始摸索FHIR疫苗接種紀錄架構

這款疫苗接種App,由臺北榮總資訊室、大數據中心、家庭醫學部等單位共同聯手開發。開發成員之一的資訊室資深工程師朱原嘉表示,團隊在疫情尚未爆發的3月份時,就開始發想FHIR相關應用。

當時,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提出,要在臺灣大規模推動FHIR,終結醫療資料交換沒有統一標準的困境。他也鼓勵醫院發展FHIR個人健康紀錄(PHR)應用,比如開發單一App整合民眾生理量測資料和醫院醫療資料,或是發展疫苗護照App,來評估FHIR實用好處、累積FHIR開發經驗。

於是,臺北榮總研究國外疫苗護照FHIR架構,來整合HIS資料、疫苗接種紀錄和民眾端資料,打造一套疫苗接種證明App。但朱原嘉坦言,當時疫情尚未爆發,疫苗施打意願低,醫院在4月份時,甚至考慮收起疫苗接種門診,團隊也擔心這樣的App,實用性可能不高。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著手展開了。

「但是,團隊一開始就遇到挑戰,不知道要用什麼規格來呈現接種證明。」他解釋,國外疫苗護照架構有多個版本,像是美國、歐盟,臺北榮總並不清楚要遵照哪種標準。後來,他向不少人請益,包括民間專門推動FHIR聯測的臺灣影像資訊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蕭家宏,以及秘書長連中岳,他們在最近也舉辦不少FHIR疫苗護照資料交換的線上說明。

在這個過程中,朱原嘉和團隊找出疫苗接種證明規格,參考臺灣醫學資訊學會的臺灣數位疫苗接種證明FHIR實施指南,也參照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 Digital COVID Certificate)格式,來設計接種證明需呈現的內容,同時將臺北榮總接種過的民眾資料介接至系統中。

FHIR開源伺服器不穩定,臺北榮總改用商業版FHIR服務進行PoC

不過,團隊當時還面臨另一個挑戰。他們先是架設一個開源的HAPI FHIR伺服器,但卻發現,這個開源伺服器穩定性不高。朱原嘉認為,未來接種人數一旦暴增,開源伺服器可能負荷不了,無法順利交換資料,因此,團隊後來決定以PoC專案方式改用IBM FHIR伺服器服務,來測試能否搭配疫苗接種證明App。主要原因之一是,IBM FHIR疫苗護照服務已在美國紐約州上路,臺北榮總考量系統穩定性高,和較佳的資安控管功能。雖然現在是PoC階段,但臺北榮總未來會考慮正式採用這套商用軟體。

IBM該服務也提供區塊鏈追蹤機制,來紀錄疫苗從生產、運送到進入醫院的歷程,也會紀錄醫院施打疫苗的歷程,讓疫苗接種紀錄更具有效性。但目前,臺北榮總只先共同建立醫院端的區塊鏈驗證機制,至於疫苗生產到運送的藥廠端驗證,仍在討論中。而未來與國際接軌的驗證,也在研究中,臺北榮總計畫先與歐盟標準介接。


(圖片來源:IBM)

疫苗接種證明App,秀出QR Code就能認證

在資料串接上,HIS會將其中的疫苗接種紀錄,傳送到FHIR伺服器,接著再同步到民眾端手機App。民眾進入特定場所時,比如辦公室、學校、大型賣場或醫院等,只要出示已接種的QR Code,就能讓這些場所的服務人員來掃描,判斷民眾是否符合進出資格。(如下圖)


(圖片來源:朱原嘉)

臺北榮總資訊室主任郭振宗指出,大部分COVID-19疫苗需施打兩劑,但第一、二劑的接種時間,可能間隔8到12周,傳統紙本疫苗接種紀錄卡保存不易,而且容易遺失。透過疫苗接種證明App,出示手機就能證明個人健康狀況,未來更能在職場、學校甚至出國使用。臺北榮總這款「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App」,未來也會整合至到自家的臺北榮總預約掛號App中。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