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成立的AMD,30幾年來一直跟著PC市場的腳步成長,2001年第一季公佈業績報告時,還以每股盈餘37美分的優異成績,超出原本預估的33美分。如果就PC上的處理器來看,AMD比2000年第一季成長了17%,比起對手英特爾82%的巨幅下滑,表現相當亮麗。










當時意氣風發的AMD曾發下豪語:「2004年的處理器市場上,AMD要佔一半,英特爾不再是老大!」但好景不常,2001年第三季末,AMD不但撤離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通信晶片市場,同時也失去了Gateway這位老客戶。

AMD不見得是「一步錯、步步錯」,但災難似乎永無止盡。386時代,AMD出貨量一度比英特爾還大,進到486時代後,AMD也有486處理器133MHz的最高效能。等到英特爾推出Pentium處理器後,才在專利保護措施底下拉開距離,英特爾的佔有率甚至曾高過90%,受到擠壓的AMD開始研發自己的產品。等到K6產品推出以後,市場才重新注意到AMD。

AMD在1999年推出Athlon與Duron處理器,市場開始出現變化。PCData估計,2001年1月,AMD在美國零售市場佔有率為42.56%,2000年的銷售更超過2650萬顆,佔全球PC處理器市場20%,營收則達46億美元。這位不斷受到惡婆婆擠壓的媳婦,終於享受到熬成婆的滋味。
被拋棄已不是第一次

當Gateway宣布不再將AMD列為晶片供應商,並改採英特爾時,市場的第一個反應是:「AMD輸給英特爾了。」

輸給英特爾,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99年時,Gateway就決定要讓英特爾成為晶片的唯一供應商,但英特爾的出貨延後,讓Gateway一季就虧損了2.5億美元,因此重新擁抱AMD。

在Gateway之前,北美前五大PC廠商就有戴爾、IBM先後宣布放棄AMD的處理器,目前僅剩HP與康柏仍然使用AMD產品。

2000年全球處理器市場有1.5億顆,如果按平均價格100美元計算,規模也有150億美元,對年營業額46億美元的AMD來說,確實是誘人的大餅;而對於年營業額300多億的英特爾而言,就算包辦全球1.5億顆處理器,營業額也佔不到總營收的一半。

AMD認為電腦商會更換使用產品類型並不足為怪,但是Bancorp Piper Jaffray調查公司分析師卻指出,Gateway每年處理器採購佔AMD銷售量5~6%,不可輕忽。而IDC分析師也認為,Gateway的離去絕對會對AMD造成影響。
AMD怎麼站穩亞太區?

















雖然Gateway的離去與PC銷售下滑沒有絕對關係,但AMD的關廠裁員卻是因為PC萎縮而起。關閉的德州14、15號晶圓廠將直接影響到1000名員工,而其餘的1300位員工則是落在馬來西亞Penang廠,AMD表示,這一次關廠計畫,必須在第三季提撥0.8〜1.1億美元支出。

北美失利的AMD,要如何站上PC高成長的亞太區,避開晶片銷量下滑34%的風險?目前AMD正與中國清華同方、七喜電腦合作,並以更佳的價格/效能比提供使用者所需,希望能搭上中國成長的順風車。

看著不斷透過併購小廠來擴充企業能力的英特爾,及陸續賣出通信晶片、編程邏輯、交換機部門的AMD,兩者的鮮明對比,或許可以說明,在「速度」取決一切的時代,企業的彈性、多元性對於競爭會有多重要。

@AMD小檔案
1969年 由W. J. Sanders與7個夥伴創辦。
1974年 擁有1500位員工,生產200多種產品,年營收達2650萬美元。
1976年 AMD與英特爾簽訂互惠專利協定,1981年又續簽。
1979年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1981年 成為國際半導體市場重要角色,連續入選《財富》500強
1986年 受日本半導體業者影響,營收直線下滑。
1991年 AMD推出Am386處理器,打破英特爾壟斷局面。
1999年 AMD推出Athlon與Duron處理器,市佔率大幅精進。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