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調查機構Gartner Group CEO Michael Fleisher發出警告:「企業與市場都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目前正在運作的知名IT公司,很可能在三年內消失近半,消失的方式將是合併或破產!」Gartner的預測似乎危言聳聽,但Fleisher說:「HP與康柏的合併暗示新一波併購潮的開始。」

Fleisher建議,企業必須時時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未來的併購將會越來越難以置信。不僅同業間的水平整併,就連平常上下游供應關係的垂直整併也會出現。甚至「今日最佳的合作夥伴,可能在明天被最大的競爭對手併購!」Fleisher更指出,50%的IT公司生存遊戲將在三年內嘎然而止。
不良決策導致合併潮

企業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面臨併購的問題?Fleisher表示,「企業缺乏創新與經濟的嚴峻挑戰,讓企業不得不正視經營的問題。」在過去,IT產業的企業主認為需求永遠不會放慢,因此對於用戶的需求,企業並沒有用心的思考與推出新產品,因此這些領導人必須負起合併潮的責任。

Gartner並非危言聳聽,在過去幾年,IT產業的垂直與水平整合出現了位移。以往的IT產業講求「垂直整合」,從製造、銷售、服務,全部一手包;時至今日,因為講求開放環境,使「水平整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企業可將非核心的上下游程序外包,但是水平的競爭卻堅持自己來。

可以想見的是,企業基於尋求規模經濟、取得互補資源、分散經營風險等,成了併購或合併的動機。以法律的觀點來看,「購併」是指「收購(acquisition)」與「合併(mergers)」兩種財務行為的合稱,在新惠普的事件中,雙方使用的字眼為「merger」,嚴格的說,HP與康柏是合併。

粗分「合併」行為,可以分為吸收合併與新創合併。吸收合併具備一家主併公司與消滅公司;而新創合併則是共同成立一家公司,而兩家公司皆消滅。

如果就財務面來看,還可以分為營運合併與財務合併。營運合併是為了產生綜效,財務合併則是為了財務互補。因此,新惠普可以說是一家新創合併、營運合併的結合體,並且開啟IT合併的新頁。
只要併購就會成功?

美國Fortune雜誌在1999年的開頭,就以偌大的標題寫著:「1999併購年。」這是因為1998年以來,企業併購的風潮就在全球風起雲湧。如果把當時的併購動機和現在相比,差距並不大,預期的目標不外乎營運績效的擴充、生產線的增加以及獲利水平的提升。而所謂「成功的」併購,就是買下一家強而有力的企業,然後成為業界的典範(benchmark)。

根據統計,在併購過程中,3/4的結果不是令人失望,就是完全的失敗,只有1/4不到的企業可以回收併購過程中的資金。尤其在企業開始執行併購事宜時,前4~8個月都會歷經生產力降低。拿新惠普的例子來說,Gartner分析師就建議企業,「等到新惠普合併完成後,再簽定服務合約。」

全球各個產業曾經用1.37兆美元(約合新臺幣47.33兆),完成13325件的併購案,這樣的金額已足夠買下57家資產239億美元的康柏電腦了!
哪些公司三年內消失?

打從上個世紀以來,企業併購的案例就不斷在發生。時至今日,營業額相差懸殊的企業也常出現在併購的組合當中,成為產業洪流的泡沫。根據Fleisher的說法,「創新」和「樂觀」的精神就是維繫企業命脈的靈丹。

什麼樣的企業會被併吞?「無法創新」顯然就是一大致命傷。除此之外,號稱即將在各地展開併購的康柏,目標是具有利基的服務供應商。而把中國視為內銷市場的宏碁,同樣也為了服務機制,準備向中國服務供應商討救兵;假使康柏與宏碁的行動成真,Gartner的預言不無可能。

Gartner的建議是,「找出平衡現金收益的方法!」同時,企業主必須領導企業研發使用者需要的產品,藉以避開被併購或破產的危機。「未來12~24個月的運作,將是決定IT企業是否存續的重要關鍵!」Fleisher預言。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