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網站截圖
公開發行公司2022年年報須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化數據!
金管會在2021年11月30日正式公告,發布修正「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當中規定公開發行公司須在年報中,針對永續發展推動與執行的面相,強化資訊揭露的透明度,包含溫室氣體排放、用水量、廢棄物等量化數據。
近年來,森林大火、豪大雨、暴雪等極端氣候事件越加頻繁,氣候變遷已是不爭的事實,為對抗氣候變遷,多國政府宣布自身淨零排放目標,過去這一年,更將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標納入法律,還有規範碳排量化資訊揭露的程度,使得碳排放追蹤成為法遵議題,臺灣也不例外。
為加速減碳作為並強化氣候變遷調適,環保署在2021年10月21日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增訂對國內排放源徵收碳費,以及增訂未來中央主管機關得對特定產品訂定碳含量計算與認定方式。環保署長張子敬在10月立院質詢時表示,母法通過後,會開始訂定子法,碳費會訂定於子法,預計2023年開始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
溫室氣體排放量數字不會憑空出現,企業需藉由收集能源消耗資料,來量化各項溫室氣體的數值,包含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等,這一切必須從碳盤查做起,完整了解自身的碳排放來源,計算自身生產活動各環節直接和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掌握碳足跡。
IT需肩負收集、整合內外部碳排資料的任務
企業資訊部門也必須參與碳盤查工作,擔起收集、整合碳排放資料的角色,建立一套監測和精算碳排的機制,證明自家產品消耗的碳量。碳足跡盤查工作分為三個層次,企業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屬範疇一,例如製造過程使用甲烷等,而企業使用能源產生的間接排放源屬範疇二,來自輸入電、熱或蒸汽,範疇三則是企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像是供應鏈、員工移動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
上述三範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在修正的「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第十條附表二之二之二,明確要求公司需敘明近兩年的統計數據。以前主管機關對要求碳排放資料揭露詳細度要求較低,企業通常以年為單位記錄營運產生的碳排,但現在必須記錄溫室氣體間接排放量,乃至其他間接排放量,數據蒐集的複雜度大幅提高。
因此,資訊團隊需要介入資訊整合工程,除記錄自身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外,還需記錄消耗的用電量,再換算產生多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需記錄使用他人生產的零組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把各項數據帶入後端資料整合平臺。這個整合過程,對IT單位來說,是一項必須多做的任務。
但是,許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永續碳排議題牽涉IT行動,而且是無法迴避的課題,碳數據將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產品必須額外收集的一種資料項目。資訊團隊也得管理多一類資料,甚至需要介接、整合內外部的數據才夠完整。所以,企業所用套裝軟體若無法彈性客製,或是與外部資料拋轉和介接缺乏機制,這些都會額外的開發成本。
再加上,品牌商也開始紛紛要求供應商回報,產品零組件碳排數據,以全面實現營運生產碳中和、淨零碳排的目標,作為供應商的企業需縮小碳排放計算的顆粒度,掌握單一產品的碳排放量,甚至需在各別機臺嵌入用電監測工具。
這個工作考驗IT開發能力,IT自主開發能力強者可以自行調整,若過去大量委外開發,現在仍然欠缺自主開發能力,就會是一件麻煩事。
放眼全球局勢,更早之前,還有一個關鍵海外推力,那就是歐盟將2050年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目標,以及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的目標,正式納入2021年6月28日生效的《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
7月中,歐盟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針對出口至歐盟的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是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從2023年開始試行。首波課稅對象針對5大產業,包含鋼鐵、水泥、肥料、鋁和電力,上述產業的品項未來進入歐盟市場,必須申報碳排放數據,2026年全面生效。
企業要將產品出口到歐盟市場,需做好碳排放數據申報的準備,因為可預期歐盟將擴大產業類別課稅對象,企業未來需向歐盟申請自身商品碳排放量的證明,再依據歐盟碳交易市場每周平均拍賣價格,來支付對應的碳關稅後,才能在歐盟各國販售商品。
IT供應商推出碳足跡產品,搶攻企業蒐集碳排放資料生意
相對企業,不少IT供應商則更積極瞄準碳排追蹤需求,推出碳足跡相關產品,像是ERP業者SAP在10月時宣布碳足跡管理解決方案,可以整合企業所有生產過程的資料,企業能用以計算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向監管機構揭露碳排量,並評估和衡量生產流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採取對應措施,進一步做到減碳。
此外,因應各大品牌商要求供應鏈一同實現碳中和目標,SAP這項解決方案還支援企業與客戶、供應商等外部組織,相互交換碳足跡資料,提高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的碳排放資訊透明度。
公有雲業者更是積極卡位,三大公有雲業者都已經動起來,以Google最快,在2021年10月的Next年度用戶大會上,率先發布碳足跡儀表板(Carbon Footprint),用戶可以查看自己使用的GCP服務產生的碳排放量,現已提供預覽版讓用戶試用。
甚至,Google還公開自身如何精算雲服務碳足跡的方法,先蒐集內部所有能源消耗數據、資源用量,還有各雲端區域的碳強度,再計算不同基本單位的碳消耗量,並結合GCP帳單的用量資訊,來攤提用戶使用的碳量,最終產出服務帳號的碳足跡報告。
微軟則隨後在10中,正式推出碳排放量影響儀表板(Emissions Impact Dashboard),企業可按照月份、雲服務和資料中心地區,掌握特定雲端工作負載產生的碳排放量,還可以估算尚未搬遷上雲的工作負載,執行在Azure環境會產生多少碳排放量。
AWS則在re:Invent大會上,發表雲服務碳足跡衡量工具Customer Carbon Footprint Tool,用戶將可查看當前使用的每個雲服務的碳足跡,還有掌握亞馬遜擴大投資永續性建設後,工作負載幾年後會產生的碳強度預測值,預計明年推出。
三大公有雲業者皆發布了自家服務碳足跡計算工具,將抽象的永續政策和口號,轉變為實際的產品功能,搶攻想蒐集碳足跡企業的用雲生意,也讓使用雲端服務的企業,能掌握和追蹤範疇三的溫室氣體排放數值。
資訊團隊參與碳盤查動作,整合組織內外部碳足跡數據後,下一步,還要建置碳排儀表板,讓內部永續發展推動單位掌握當前碳排放量,以知道碳排表現是否符合自身設定的碳排、減碳目標,若與目標有差距,才能進一步動態調整減碳力道。
面對最快2023年,環保署將開始徵收碳費,資訊部需加快腳步協助組織進行碳盤查,掌握範疇一至三的整體碳排量。在推動永續發展上,IT更可發揮對企業營運產的全面性影響力,從改善資料中心設計,採購永續性高效能軟硬體,到開發低能源消耗量的綠色應用,成為組織減碳的重要驅動力。文⊙黃郁芸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13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