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國發會

國發會今天(3/30)公布我國2050年淨零路徑規畫,將以4大策略、2大基礎,共12項關鍵戰略,使臺灣趕上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並針對電力、建築、運輸、工業等產業提出階段性目標,以達到臺灣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指出,現今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碳目標,臺灣的經濟成長已和溫室氣體排放脫鉤,以2005年為基準,臺灣的GDP成長64%,而透過各種減碳技術,碳排放密集度減少34%,換言之,我國碳排放沒有隨GDP成長而攀升。臺灣在2015年制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當時全球設定不要超過2度C,臺灣設定2050年排放減量50%目標,然而現在各國積極追求淨零,我國也修改溫管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納入該法。

從現在到2050年之間,政府預期我國的能源需求將趨緩,到2030年之前,年均成長約0.7%,正負加減0.1%,但是到了2050年則是負的0.2%,正負加減0.3%;相對地,在電氣化發展下,這段時間的電力需求呈成長之勢,2030年之前為2.6%,正負加減0.1%,到2050年年均成長2%,正負加減0.5%。

達到淨零排放的規畫上,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可分為來自電力的排放,以及來自燃油、天然氣的非電力排放,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在電力排放方面,先朝低碳,再朝無碳邁進,至於非電力排放,鼓勵產業將製程改為氫能或生質能,產業住商、運輸一部分發展電氣化,到2050年因電氣化,電力需求預估將增加超過50%,估計到2050年年均成長2%,正負加減0.5%之下,約需4,275億度到5,731億度電,而在低碳、減碳策略下,電力結構產生變化,其中再生能源約佔6到7成,氫氣約9到12%,火力加裝碳補捉封存利用CCUS,約佔20到27%,水力約1%。難以削減的溫室氣體排放則由碳匯抵減。

淨零路徑規畫方面,以2030年、2040年、2050年分階段達成里程碑,政府對電力、工業製造、建築、運輸產業,訂定不同階段目標。以電力為例,不再興建新的燃媒電廠,2030年風力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到40GW,2035年智慧電表布建達100%,2040年燃媒燃氣電廠導入CCUS碳捕捉封存,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到6成、智慧變電所布建達100%。

運輸業,2025年達到市區電動公車35%,2030年市區公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而電動車市售比達到30%,電動機車市售比達35%,到了2040年,電動車與電動機車市售比都達到100%。工業製造則推動製程的設備分階段汰換。

臺灣邁向2050淨零的4大轉型策略、2大基礎

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的目標,政府揭示4大轉型策略,以及2大治理基礎。4大轉型策略分別是能源轉型策略、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而2大治理基礎則是科技研發基礎,以及氣候法制基礎。

第1項的能源轉型策略再分為3項子策略,分別是打造零碳能源系統、提升能源系統的韌性,以及開創綠色成長。

首先在打造零碳能源系統方面,包括再生能源最大化,還有發展低碳的火力發電等等,政府訂定到2030年之前,先增產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自產再生能源,2030到2050年的長期目標是,極大化自產再生能源,火力發電方面,2030年的短中期目標,推動以燃氣換燃媒,氫氨混燒,2050年長期目標是,天然氣導入CCUS、提高氫氨混燒比例或專燒,將燃媒電廠轉為備用。另發展氫能、生質能等無碳燃料。

其次,提升能源系統韌性,以擴充再生能源的基礎電網設施,以及再生能源的儲能資源;最後,開創綠色成長則是扶植建立國產的綠能產業生態,並由國營事業帶頭,參與國際的去碳投資。

製造、商業、建築與運輸如何實現淨零路徑?

第2項的產業轉型策略,分為製造、商業、建築及運輸四個部門。首先,製造部門將從三個面向著手,包含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其中製程改善部分,除了現有成熟的技術,製程改善及汰換舊生產設備,還有導入智慧節能管理,新技術例如發展氫氣技術、削減含氟氣體技術,在2030年先建立示範及推導;而能源轉換則推動使用天然氣、生質能與綠電;循環經濟則發展原料替代、廢棄物衍生燃料等等。

商業部門由於用電佔全國1成左右,也不容輕忽,政府推動的淨零路徑,鼓勵商業部門汰換舊設備,採用節能的新設備,使用低碳能源,還有改善商業模式朝低碳轉型等。

建築部門則設定2050年,100%的新建築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為近零碳建築,在此之前分階段推動,例如建立新建築的能效系統,提升家電能效標準、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等。既有的建築,公有建築編預算改善建築能效,民間建築則為都更整建維護補助。

運輸部門推動運具電動化,如前面所說的,2040年達到新售電動車與電動機車市售比達到100%、市區公車2030年全面電動化等。

4大轉型策略的第3項生活轉型策略,是要培養民眾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減碳生活行為,例如在食方面,減少浪費鼓勵低碳飲食,住方面鼓勵淨零建築,行方面多使用大眾運輸運具等。

第4項策略社會轉型,因淨零轉型過程可能引起衝突,如再生能源與土地使用間的衝突或爭議,需要辨識及協調衝突與爭議,需要建立社會支持體系,落實公正轉型與公民參與,降低化解衝突及爭議。

考量到從現在到2050年,階段性達到淨零轉型的目標,2大基礎的科技研發部分,2030年之前,各國多為擴大既有技術,但到2050年期間,勢必需要採用新技術,因此投入新技術的研發就相當重要,例如電網儲能、氫能、自然碳匯、碳捕捉封存、低碳資源、資源循環再利用等技術。法制基礎主要為完善氣候法制環境,包括目前正在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2050淨零排放的長遠目標、碳關稅、碳計價機制等等。其他需完善的法制,還有能源管理法、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

政府也會從綠色金融著手,透過金融的量能引導推動淨零轉型,由金融機構以資金、金融商品等手段,帶動對企業永續產業發展的投資。目前金管會也提出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即為企業訂定淨零減碳的目標。

2050淨零排放的12項關鍵戰略

綜整前面的4大策略、2大基礎,政府歸納出臺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封存與利用、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資源循環無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12項關鍵戰略將由各個主政的部會,進一步擬定更詳細計畫。

政府也預估,到2030年之前,將需要9千億元經費,投入再生能源與氫能、電網及儲能、低碳及負碳技術、森林碳匯、運具電動化、資源循環等8個領域。

而推動2050淨零轉型,政府預期4大策略推動下,可使我國的能源轉型,從高度仰賴進口,從2021年97.4%仰賴進口,降到2050年的50%以下,而產業轉型帶動綠色成長,政府的投入也會帶動民間投資,預期2030年可帶動民間4兆元以上的投資。更重要的是,空污量和2019年相比,到2030年可望減少3成。

產業淨零轉型4面向,2大合作模式

在政府推動淨零轉型下,產業關心如何實現淨零轉型,政府計畫從4面向著手,梳理盤點建構企業碳盤查能力、提升企業的減碳能力、協助企業掌握資訊、提升金融業淨零轉型能力。政府與產業的合作採2大合作模式,1個模式是先大後小、以大帶小,另1個合作模式則是結合產業公協會力量,由國營事業帶頭以身作則。

透過政府部門、公協會輔導降低淨零轉型對企業的衝擊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的重要議題,不只是環保議題,也演變為國際間重要的經濟、產業發展議題,臺灣為仰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需要呼應國際的趨勢要求,除了歐盟相關的機制設計外,國際大廠也對訂單提出相關的要求,要取得訂單就必需符合要求,政府過去在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布建再生能源發展,奠定我國淨零轉型的基礎,同時創造新的投資機會與商機。去年政府啟動排放路徑及策略計畫後,與公協會、公民團體溝通,舉辦57場工作說明,獲得大致雛型後,再與工商團體舉行6場座談會,與公民團體舉行4場說明會,過程中得益於中研院與工研院的專業協助,才形成臺灣的淨零路徑規畫,國發會稍後也將公布80多頁的文件,更詳細說明淨零路徑規畫供外界參考。對於外界關心,政府推動淨零轉型,是否可能導致缺電問題,從路徑規畫中可看到,對2050年電力需求成長預估成長2%,足以因應未來產業發展用電需求。

而部分的企業關心會不會被要求配合政府政策購買綠電?龔明鑫也說明,企業不需過度擔心,會先從大型企業開始要求,當評估中小企業能力可承擔後才會開始要求,甚至綠電一定比例讓中小企業採購。另外,政府也會從多個面向,例如透過公協會協助中小企業淨零轉型,瞭解政府推動淨零轉型步驟,由公協會幫助中小企業,至於中小企業如何掌握自己碳排放、碳足跡,對於個別的需要,經濟部與環保署組成輔導團,因應中小企業個別需求進行輔導,待企業對輔導上手後,才會有碳稅費的責任。

至於路徑規畫中,2040年電動車、電動機車的市售佔比達到100%,他解釋,政府不會採取禁售燃油車的強制手段,而會以補貼或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方式,達到此一目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