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臺灣人專門享有的特區。根據上海市政府估計,截至今年8月,APEC成員在上海投資的家數已經達2.07萬家,佔整個上海外商投資的70%,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地位,讓外商也深信不已。
根據臺灣電電公會對2001年臺商西進中國的投資分析,江、浙一帶的吳江、杭州、餘姚、寧波、崑山、鎮江、無錫、蘇州、上海、奉化,因為基礎建設與法令環境都不錯,因此成為臺灣製造商西進中國的最愛。
雖然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中國第二位,北中國的渤海灣地區奪得首位。但是因為上海地區的物價水準頗高,連帶讓企業的投資成本增加,不利投資。不過在上海以外的地區,風險投資就比上海要低許多。
投資上海,近年來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是大型企業紛紛前往上海投資;第二是高科技產業也進入上海。所謂的大型企業,是指3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2000年,APEC 18位成員共有10家在上海投資,但是到了2001年,光前三季就有31家相關的大型企業在上海展開投資。上臺客的不願到自願
臺灣人在上海工作,早在1992年就已經初見端倪,但是真正出現第一批大量的流動,是在1994~1995年之間。這時候前往中國的,多半是外商制度的「外派」。也就是說,不論是在臺灣、新加坡、香港就任的經理人,因為當地已沒有相同職等的位缺,所以必須前往中國上任履新。
當時前往中國的人,心裡多半是不願的。「現在也許有人稱讚我們當時的深謀遠慮,但回頭想起來,心裡實在五味雜陳。」一位來自臺灣的中國市場經理人如是說。時間進展到1999年時,整個就業概況又有不同。
這可以稱得上是第二批大量的流動,單一的個體戶多半覬覦著中國的商機,絕對不是1995年間,那種抱持著「工作1?2年就回來」的心態。這些人甘心前往中國,在上海,他們被稱為「上臺客」。
另一方面,前往中國市場尋求低租稅、低成本的企業也不少。以臺灣高科技產業來說,東中國的蘇州、崑山、吳江、上海、長江三角洲;南中國的深圳、廣州、龍華、中山、珠江三角洲,都是臺資聚集的重點地區。上海的魅力與聚集經濟
今年稍早APEC在上海召開會議時,就已統計出投資上海的前三大外資分別為臺灣、日本與美國。2001年9月以前,這三大地區的資金共計投入了611億美元,佔外資比重83.7%。除了美、日這些掌握全球經濟的重要國家,連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墨西哥,也有14家企業在上海。
在全球前500大企業中,已有256家企業進駐上海,另外還有25家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中國或地區性的總部,上海對跨國廠商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美系廠商HP、微軟、GM、柯達紛紛加碼,日系的Hitachi、NEC也在中國大興土木,甚至誇下「未來4年成長4倍」的海口。
在國際廠商的關注之外,上海政府也開始「走出去」。透過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合作,再次確立引資的新模式,合建一家投資促成中心。
資金大量湧進中國的原因,就是未來全球製造基地的潛力,以及龐大的內銷市場。上海呢?位居中國經濟首位的上海,就是攻下中國的灘頭堡。勞力密集轉向資本、技術
過去臺灣企業西進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是首要因素,當時傾向於勞力密集的營運模式,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臺灣資金的投入增加,近年來臺灣產業的勞力密集結構開始變化,從而轉向資本、技術密集為主。
根據中國新華社的統計,臺灣前100大企業中,已經有53家企業在上海進行投資,金額約22億美元。光是臺商在上海投資資訊產業的總值,甚至可能超過38億美元。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已成為臺商的最愛。
目前在上海投資的臺灣資訊廠商就有30家,其中20家屬於大型集團,這些臺資的資訊廠商,每年在上海所生產的產品總額超過50億人民幣。
臺商在上海的產業結構開始隨著法令的鬆綁而變化,過去因受限於戒急用忍政策而有所保留的知識型產業,如今也開始小幅度在上海試行。例如單一應用的開發,低階產品ODM等,原本純勞力密集的方式逐漸瓦解。
過去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因為聚集經濟,讓整個電腦組裝工業在車程不到一小時的區域就能完成。如今,上海周邊的法令、環境、風險評估都是上選,一旦產業集中為聚落,新的製造基地也就水到渠成。只是,這場勢力的推移對上海或臺灣來說,究竟是沉淪掏空?還是勢力的再提升?它微弱的反省聲浪可能還煙沒在「上海風」的熱潮當中。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