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羅正漢
談到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簡稱集保),對於已設立證券帳戶的人而言,這是大家相當熟悉的機構,早年用戶會拿到一本集保提供的存摺,近年則是改為安裝「集保e手掌握/集保e存摺」App。事實上,集保是我國金融市場唯一的後臺機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支持金融市場的有價證券結算事務處理,期貨結算電腦資料處理,以及債票券結算交割。
截至今年11月為止,集保的市場保管規模已高達69兆元,投資人帳戶達1,100萬戶,每日處理達300萬筆交易交割資料。這也意味著,集保一旦發生服務停擺狀況,國內證券、期貨與債券市場都會受影響,所以,該公司不單需要處理如此龐大的資訊,強化組織本身的資訊韌性,做好營運持續管理同樣至關重要。
為此,他們採取了哪些做法?集保結算所副總經理張秀珍在一場合作夥伴活動上,提及2020年參與行政院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CIP)演習的經驗,歸納出五項具體關鍵心法。
落實BCM,聚焦3類複合重大情境,透過實際演練才能真正結合外部支援能量
近年來,國內企業組織對於資安的重要性,已是越來越有共識,但對於營運持續管理(BCM)的瞭解與實際運用,可能還不是那麼全面。
對於營運韌性強化策略的規畫與執行,集保分為8個面向,包含前期的災害預防,以及情資蒐集與研判,關於損害影響評估即通報聯繫,資源及支援盤點、備援機制,以及損害應處與持續營運策略,這些都是關鍵,同時不能忽略的是,對於媒體的應處,整體金融管理體系應變,以及災害復原及檢討。
更重要的是,若要進一步提升組織應變力,「危機意識」與「演練」就是關鍵,而當中也突顯了聯防概念的重要性,只有自己做好是不夠的。
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副總經理張秀珍表示,演習應強調在重大異常,而非單純的事故異常排除,需要針對天然、資安、人為這三大類情境做到複合式全災害情境的演練,並透過演練再演練的方式,才能讓應變得以形成反射動作。
第一,要有危機意識
不論是營運環境系統當機,主機房無法運作,或是資料毀損的問題,這些是普遍企業組織關注的防護焦點,集保也不例外,針對系統當機問題,考量同地備援主機、異地備援主機,針對主機房問題考量異地備援機房,針對資料料毀損問題,就要考量多地資料備援,以及離線資料倒檔。
第二,需要關注真實世界的危機
威脅並不只是資安事件,還包括地震、淹水、火災、電力供應,甚至是傳染病、罷工、炸彈客威脅、無人機攻擊等各類狀況,這也讓集保開始重新省思營運韌性這件事。
事實上,集保公司在2001年納莉颱風時,就曾受到水災的影響。近年國際間更是不少相關重大事件,例如,歐洲2021年發生史上最嚴重機房火災,造成全球360萬個網站停擺;這幾年,全球遭遇疫情衝擊,也是企業組織面對員工可能碰上確診或被隔離,資訊系統恐無人操作的狀況。
因此,張秀珍強調,一個組織的韌性,不只聚焦在資訊安全,而他們也參考了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提供的指引,將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演習,分為3類,分別是天災、資安與人為,這三大面向來看待營運持續的風險。
第三,透過演練養成危機處理能力
基本上,集保公司每年都會進行異地備援切換的演練測試,重要系統更是一年進行兩次,一次內部自己做,另一次會與客戶一起操演。同時,還有消防演練,以及天災逃生演練等。
具體而言,企業組織在演練設計上,必須做到上述3類的災難演練,當中有幾個要點,需「從嚴」、「從難」、「從實」,設計複合式的全災害情境。這在設計演習腳本、撰寫演習腳本時就必須考量,之後才能撰寫演習計畫書。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過程中體認到區域聯防、簽訂協定的重要性。張秀珍指出,在演習狀況與劇本的編制之後,還要顧及真實世界並非只有自己,尤其是一個重大災事件發生時,往往無法單靠自己獨立完成應變,這需要與相關資源單位保持良好互動才行。
舉例來說,實際演練過程讓他們認識到:需考量警消到場與其他部門協調的狀況,以及與主管機關、地方政府的溝通。甚至大樓平面圖是否能很快拿出來,提供給到場的警消人員,如果身處複合式大樓,管委會也是重要聯繫角色。
因此,在演練之下,集保簽訂了很多支援協定,並重視支援單位協調會的召開。張秀珍指出,讓相關應變單位能夠認識集保,彼此都能認識災難救助順序,這是相關實務的關鍵,否則,一旦發生重大災害,大家都在搶可用資源時,如果對方不知道我們屬於關鍵基礎設施,很可能不會在第一時間將我們放在優先順位。
第四,有了營運持續計畫架構,還需要落實
為保護營運不受災害與事故的傷害,制定持續營運計畫這件事,多年前就已經強調,近年更是因為疫情衝擊,讓此議題再度受到許多關注。
對此,張秀珍說明他們的營運持續計畫架構分為:業務面事件與資訊面事件,簡單而言,前者可分成天然災害、人為災害,以及巨災,後者則是資安事件,在事件應變或持續營運階段,各自都有所需遵循的手冊、規定與計畫。而演練的作用,將有助於讓組織這樣的實務內化到作業之中。
第五,強化聯防體系,必須縱向橫向通盤考量
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企業與組織需設想的是,如果真的有巨災發生,我們真的能夠因應嗎?知道該跟誰聯繫嗎?
為了因應緊急災害事件,近年我們看到國內一些關鍵CI業者,如醫療業,均強調緊急應變指揮架構的重要性。
而集保本身也有這樣的配置,在他們的緊急應變指揮架構圖當中,主要參考內政部消防署的ICS事故現場救災指揮系統應用,以及行政院國體安全辦公室的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演習參考手冊,進而建立緊急應變指揮體系,並呈現具體責任分工。
在人員角色的執掌上,他們以總經理為指揮官,副總經理為副指揮官,下設3官、3組,包括安全官、聯絡官與新聞官,以及計畫參謀組、應變執行組、後勤支援組。
特別的是,在聯防與通報的層面,集保本身也繪製架構圖,徹底展現盤點應有的構面。
簡單來說,集保緊急應變指揮中心向上通報對象,從金管會到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與集保同一層級的橫向連結,則可涵蓋軍警、消防、醫療、通訊、水電力、金融、周邊,以及地方政府單位。
而在向下協處的支援單位,他們亦有統整。舉例來說,包括機房管理委員會、大樓管理處,還有就是各方協力廠商,不論資訊供應商、電信、網路、發電機、防火牆、伺服器、交換器、備援與資安資訊業者。
為了因應緊急災害事件,集保依據遭逢巨災時營運持續實際需求所設計的應變時指揮架構,並透過定期及不定期演練,使架構內化到組織文化,而在實際發生異常時,亦可視狀況不同,由指揮官指派所需的「官」或「組」。
除了以多層架構強化自身的資安防護,集保強調聯防亦是強化數位韌性重要的一環,包括與F-ISAC、SF-CERT、資安專業機構做到情資分享,同時也要涵蓋到供應鏈的管理。
演習內容應放在重大異常,演習後才是精進的開始
隨著持續演習,大家對於營運韌性強化將有更多體認。張秀珍強調,演習並非單純的事故異常排除,劇本應聚焦重大異常,而集保透過演習也有了更好的機會,實際認識到重視不足的面向,並能去反覆練習。
例如,要與外部支援能量維持良好互動,簽訂支援協定也讓雙方在區域聯防上有好的合作基礎;即便有了緊急應變指揮架構,同樣需要透過透過定期及不定期演練,使這樣的架構能內化到組織文化。
集保業務走向多元,近年強調數位資安,持續投入營運韌性的強化
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簡稱集保)屬於金融領域的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提者,其業務範圍不僅涵蓋股票保管業務,以及期貨、債券交割,近年已從B2B跨入B2B2C模式,朝向多元業務發展,以金融科技而言,他們推出集保e手掌握App;在公司治理的部分,集保推出股東會視訊會議平臺,股東會電子投票平臺,以及公司投資人關係與ESG整合平臺。同時,也包括洗錢防制的面向,如今,更是聚焦在創新、永續與韌性發展。
面對營運持續管理強化的議題,早年已經重視資訊安全的集保,至今仍持續精進。事實上,這幾年來,金管會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鼓勵金融機構導入ISO 22301營運持續管理系統標準,在配合主管機關政策之下,集保在三年前2019年就已開始規畫導入,並於隔年12月通過認證。在2020年5月,集保也被指定為行政院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CIP)演習的機構,持續藉由演練不斷精進。
熱門新聞
2024-12-22
2024-12-20
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