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商機誘人,卻也潛藏風險。倒帳似乎是赴大陸投資的通路商要學的第一課。Nova總經理蔡承祐說:「早期進入中國作銷售的臺商幾乎沒有人賺錢。每個人總要到大陸『繳點學費』,以後再進入,才能降低學習曲線。」

「每個早期赴大陸投資的臺商,都曾經或多或少受到傷害。」很早到大陸拓展業務的泓磊科技總經理游麗慧,開宗明義的點出了臺商到大陸經商的難處:「早期被倒的經驗,讓我們一直到現在還是堅持,一定要貨款匯到帳上了,我們才會出貨。」

捷元電腦副總經理紀宏澤指出,「在中國,做生意沒有什麼風險概念,所以臺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授信政策(credit policy),畢竟大家的資本額都不大,倒一次恐怕就承受不了。若是資本額小的公司,被倒一次甚至就得退出市場了,所以捷元到大陸做生意,先不求量,只要穩定成長就好。」

現在在大陸做生意,「錢匯到帳上才出貨」已經是臺商在大陸做生意的行規。除此之外,游麗慧建議,避免倒貨的另一個辦法,就是與自己熟悉的當地小型通路商培養默契。

游麗慧說:「中國消費市場很大,雖然直接經營通路的獲利很好,但風險也很高。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以臺商的身分直接接觸通路,還是找信得過的當地經銷商合作,由他們出面處理收款等問題,來降低風險。」

另一方面,當地法令環境也是使通路商鎩羽而歸的原因之一。傅峰林說:「在大陸做生意,如果是製造業,十之八九都會賺錢,賠錢是不正常。相反的,如果是零售業或通路,賺到錢要有一點本事,賠錢則是正常。」

根據大陸法規,臺商赴大陸做內銷可以說是困難重重。首先,大陸將臺資企業視為外資,根本無法拿到大陸的內銷許可證。這意味除了正常以外,每件貨品必須負擔7%到40%的關稅、10%到15%的落地稅、5%的加值稅(VT),還有營業稅等各項名目的稅金與附加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幾乎比貨品的價格還高,根本沒有競爭力可言。

很多廠商雖然找到關係,或藉由特殊管道逃稅,但最後不是被離職員工檢舉「東窗事發」,就是在中國官方態度改變後,成為「嚴打嚴辦」的對象,即使有賺也全吐光,甚至因此鋃鐺入獄,被迫退出市場。

此外,大陸法規規定,貨物售出後,必須終身維修,售價本身就包含高達15%的維修費用。對有意進軍大陸的通路商而言,這意味在大陸建立通路,必須維持一個維修服務網,對目前多半為小資本額的通路商而言,是一個很高的門檻,這也是通路商在大陸不容易成功的原因。而中國計畫經濟色彩濃厚的物價管制政策,產品價格彈性很小,也使通路商的特點無法發揮。

另一方面,中國官方對扶植當地的電腦零售業相當積極,也使有意赴大陸發展的通路商在當地拓點受到一些限制。舉例來說,目前大陸幾個主要城市都有所謂的「電子一條街」,目前各省分電子一條街的營業額加起來,至少就佔整個市場的六成到七成,這也意味著,中國有很大部分的電子賣場臺商很難打入。

「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在大陸經營通路很難成功。」紀宏澤坦白表示。但是,在此之前,也不是完全沒有空間。「舉例來說,捷元就選擇主機板、硬碟等低維修比例的產品,一方面是可以減少維修點,另一方面,這些產品完修都必須依賴原廠,捷元不必投入太多人力、物力資源在維修上。」

游麗慧則建議臺灣的通路商,可以採取比較保守的方式經營中國市場。舉例來說,她認為在大陸臺商的電子化市場就是一塊大餅,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到中國市場,比起當地市場獲利穩定又低風險,也可以避免發展零售通路,免除大量拓點或的資金需求,與當地業者進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戰。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