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在昨日(2/16)生策會年會中,點出臺灣數位醫療發展4大瓶頸,包括醫療資訊系統老舊、系統高度客製化、數據難以整合和資訊開發人才短缺,並呼籲要統一醫療詞彙撰寫方式、採用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面對這些瓶頸,他也分享生策會4大建言,如加速醫資系統革新、整合醫療數據規格、銜接國際標準,以及制定政策,來鼓勵醫療體系採用創新科技。
AI是今年醫療科技趨勢榜首,全球智慧醫院評比臺灣只有1家醫院上榜
楊泮池首先指出,在國際盤點的年度10大醫療科技趨勢中,AI佔據榜首,美國FDA去年核准的醫療器材中,也有不少與AI有關,像是肺動脈高壓早期偵測系統、阿茲海默症治療系統、提供情感支持的AI聊天機器人,以及臺大醫院開發的胰臟癌早期病灶偵測AI。
在國內,也有不少ICT業者和新創投入智慧醫療領域,開發許多醫療AI和數位醫療產品,但臺灣醫療體系卻少有應用。楊泮池引用全球智慧醫院評比數據,臺灣只有臺中榮總一家醫院上榜,雖然是兩岸三地唯一一間,但與亞太區其他國家相比,如韓國、日本都有數十家醫院入選,臺灣進步空間相當大。(如下圖)
他認為,臺灣智慧醫院發展不如其他國家,是因為4大瓶頸。
臺灣數位醫療瓶頸:系統老舊且高度客製化
「全球已進入雲原生時代,但臺灣的醫療資訊系統仍非常老舊,」楊泮池指出,臺灣醫療資訊系統(HIS)最初是為健保申報而建置,醫療IT基礎建設始於1990年代,且各醫院各自發展HIS、硬體設備和網路架構,目前多數醫院系統仍屬該年代的傳統系統,停留在20、30年前的架構設計。這種老舊系統,讓系統現代化更困難,特別是在雲端運算、虛擬化和資料倉儲的建置進度緩慢。這是第1個臺灣數位醫療基礎建設瓶頸。
第2個瓶頸則是系統高度客製化,因為臺灣近8成醫院自行開發各自的系統,且系統龐大、難以擴充和改寫,系統不只耗能,也難以整合程式。
還有另一個瓶頸是數據難以整合,比如,資料儲存沒辦法跨平臺支援不同裝置,或是數據來源多且複雜、沒有統一的交換規格,因此難以整合。
最後一個瓶頸則是人才問題。楊泮池指出,目前醫院很難給出足夠的經費,來因應開發、維運新系統所需的大量IT人力。特別是,醫療數位轉型涉及系統雲端化、資料中心化、主機虛擬化,所需的投資並非大多數一家醫院可以負擔的,再加上人才不足,現階段醫院只能先微幅轉型。他以醫學中心為例,臺灣目前19家醫學中心,每家都有各自的系統,IT人力也才30到100人,導致數位轉型腳步緩慢。
他還特別點出,由於臺灣目前醫療數據規格不相容,要用來研發、驗證醫療AI,就是一大挑戰。而規格不相容,又可分為2種,首先是醫療詞彙及撰寫方式,因為臺灣醫療詞彙目前沒有統一的coding book,導致醫師敘述病史時,仍以中英夾雜方式記載,讓自然語言處理(NLP)處理成效不佳。
另一個問題是,臺灣電子病歷和醫療影像還沒有統一的交換標準,尤其國際採用的主流交換標準為2011年推出的FHIR,臺灣仍在使用2005年推出的CDA R2,這就導致只能讀取臨床文件、可互動性低,且無法與行動化醫療所需的輕便裝置串聯。楊泮池指出,目前全球已有50多國採用FHIR,且預估至2023年底,全球60%的醫療機構都會使用FHIR,臺灣需積極趕上,才能與國際接軌。
生策會4大建言盼加速醫資系統革新、與國際接軌
為加速臺灣數位醫療發展,生策會在過去1年舉辦不少論壇,包括與醫學中心和相關產業共80名專家,來討論如何升級臺灣數位醫療基礎建設、改善醫療數據相容性等議題。楊泮池也分享生策會論壇4大建言,首先是加速醫資系統革新,透過政府制定政策和獎勵機制,來鼓勵醫療體系改善基礎建設、採用新系統,比如支援FHIR的系統,以利新技術和新應用落地。
再來是整合醫療數據規格,建立臺灣醫療資料交換標準,這樣才能取得大量、品質好、多元且正確的真實世界資料,來進行數位醫療創新和研發。下一個建言則是銜接國際標準,比如擁抱FHIR標準,並建立臺灣的FHIR實作指引(Implementation Guide),同時,政府也要應納入數位醫療產品規範,訂出審查和認證機制,以便後續應用。(如下圖)
最後一個建言是,透過政府獎勵,來鼓勵醫療體系採用國內業者研發的數位醫療科技產品。楊泮池解釋,這個獎勵可以是醫院評鑑加分,或納入部分健保給付,給予醫院採用誘因。除了獎勵,他指出,政府也應加速開放數位醫療創新試驗場域、建立智慧醫療監理沙盒,並研訂遠距醫療、數位醫療服務的商業模式,此外也要透過政策制定,來鼓勵醫事機構設置試驗場域,來加速新科技導入臨床實證。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