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從中國唐山過臺灣,「黑水溝」上布滿船隻帆影,過水者不知凡幾。繞了幾十年,如今臺資企業紛紛踏上中國土地,不是尋根,而是尋商機。
說它是熱潮,似乎有些過時,因為1992、1993時,臺灣的宏碁、統一、頂新就已經前往中國開始布局;說它已經冷卻,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外商、臺商提出下一步的西進計畫。在熱潮與冷卻之間,更多了理性思考。
沒有人會否認,中國快速發展是近五年來的事。從早期的計畫經濟,到經濟計畫,再到明年的WTO,中國的發展不僅快得無法摸索,也讓來自臺灣、全球的外商政策一變再變,目的就是抓住這個快速變動的流體。強龍不壓地頭蛇?人多勢眾打群架?
臺灣科技產業的「local king」宏碁,曾經在深耕國外市場時,秉持「強龍不壓地頭蛇」的模式,結合地緣的策略曾經讓宏碁在義大利、中南美洲打下不錯的基礎。如今同樣屬於通路一環的代理商前進中國,和中國當地的代理商地位相同,不壓地頭蛇的話,恐怕只能到中國把錢給燒完。
在形勢比人強的狀況下,就衍生出幾種工作模式。除了單打獨鬥進中國的廠商,還有畫出特定領域模式、打群架模式、制度分工模式等,說穿了,不過是外商在大中華區市場的業務折衷模式中,重新分配代理商資源。
「前進中國,要從最基本的概念去想。」HP製造行業企業客戶銷售部總經理錢金麟說:「這有兩個層面,第一是臺商為什麼要走出去,第二是為什麼走出去的地方偏重中國多一些?」經濟學大師大前研一說:「臺灣的優勢就是『與中國的交往經驗』,這是其他外資企業學不來的!」
西進中國的臺商,主要還是選定特定的幾個領域,例如製造、金融、公共事業等,以「瀑布式」集中火力的方式搶商機,在臺商的術語中,被稱為「深耕」;至於「雨點式」廣泛布局的方法,短期內恐怕不易施展。
一位臺灣代理商就說:「大家不一起到中國,3000萬新臺幣到中國根本不夠看;可是一起到中國去打群架,會不會因為市場過於接近,變成『見樹不見林』而放棄中國其他地方的商機?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中國也要走出去
目前中國PC第一大廠,同時也是亞太區第一大PC廠商的聯想,發跡的過程就是從「貿(代理)」先做起,這與中國發展的經濟現況相當接近。由於歷經十年文革,中國在知識、經驗的累積都不足,因此希望藉由外商在全球的經驗、技術,用「引鳥築巢」方式彌補中國各方面缺陷。
1980年代以前,中國整體經濟幾乎不假外力,多半由政府編列預算,以個案的方式進行。近十年來,許多的外商不斷進入中國,開始一連串的合資計畫,合資的結果,許多新的技術、觀念、資金陸續進入中國,更將企業管理、銷售的經驗進一步帶進,這時候屬於「引進來」的階段。
「引進來策略」惠及的中國企業包括聯想、海爾等,都是這5年來的事情。早期外商公司將中國視為生產基地,而這些中國當地的廠商透過代工(OEM)方式取得經驗和技術,漸漸發展為中國土生土長的自有品牌。
等到最近為了進入WTO,中國除了「引進來」,還多了一個「走出去」的政策。過去已經跨出中國大陸的企業,現在更加鼓勵,像聯想、海爾、華為等,都已經在國外設立廠房進行生產,大步掙脫中國的地域限制。
更特殊的是聯想。過去聯想曾是臺灣代工夥伴之一,但現在卻反過來,反而開始找臺灣廠商為它代工。中國的營運觀念已經出現很大的差異。魚幫水,還是水幫魚?
1992年時,中國「市場經濟」的方向正式確立,從1995年開始,整個中國的變化被形容為「鋪天蓋地」。近5年來,中國的地位不容再忽視。
美國財富雜誌前500大企業,幾乎都已經登上中國,這股強大的吸引力,恐怕連一海之隔的臺灣也不得不動心。但「登陸」做生意,分明是把店面開在別人家裡,別說外商在中國的代理系統跳腳,恐怕連原廠也為難。
一位前進中國設廠的高階經理人認為:「西進的臺商有不得已的無奈。」原因是除了龐大的中國商機外,許多外商原廠已經進入中國,為了就近供給當地、附近的市場,下游合作廠商必須就近配合,否則只有等著失去訂單,這讓臺灣原本合作已久的夥伴不得不跟著外商前進中國。
錢金麟認為:「對原廠來說,可以接受供應商出貨慢一點、品質差一點、成本高一點嗎?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從商人最基本的需求開始想,就可以發現,在追逐成本、效益的周邊綜效中,包了一個「賺錢」的核心。
隨著臺商逐漸西進,一些從事系統整合(SI)的廠商也蠢蠢欲動,希望可以在中國做到臺商的生意。臺灣系統整合廠商之所以敢如此信心滿滿,主要還是許多臺灣的業者已經習慣使用特定的系統、服務、環境。
進入中國較久的臺商,希望在當地展開產業升級,涉入程度與耕耘勢必加深,但是一旦原廠在中國的代理系統遇上原廠在臺灣的代理通路時,難免要為此大傷腦筋,畢竟「砍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要在中國畫分商機大梨,可別指望誰會有意願當孔融!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