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攝影/余至浩

不只大型電子製造業,臺灣傳統化工廠也為了推動ESG而善用IT,來幫助公司逐步轉型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李長榮化工資訊處資深處長翁英哲近日在一場活動上透露,他們不只導入AI技術推動工廠製程改善,來達到節能降耗,更把它用於永續發展,提高製程中水回收的效率,迄今可做到年省437萬公噸的工廠用水,相當於1,750座奧運池大小。

成立快一甲子的李長榮化工,以醫療、工業及家庭用品常用的聚丙烯、甲醇、溶劑及熱可塑性橡膠等生產為主,跟其他製造業相比,李長榮在其製程中許多環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因此為了節省用水,這家公司很早就導入MBR廢水處理系統,可將製程廢水經處理後,重新回到製程中供工廠內部重複利用,達到循環再生的循環經濟。

傳統上,工廠製程廢水處理的關鍵,靠的是一群生長在⽣物淨化池裡的活性菌種,來處理這些排放到池裡的污水中含有的微⽣物,使得排出去的水能夠合乎排放標準,再回收利用。然而,菌種飼養大不易,他們發現,菌種需要大量氧氣,但是過多或過少的曝氣,都會造成生物活性不理想或廢水污染物濃度過高,進而影響到它的行動力,甚至降低存活率,只能不斷增添新的菌種來維持處理後的⽔質,不只很沒效率,也容易使得⽔質不佳,沒辦法回收利用,導致回收率降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長榮化工IT團隊打造一套AI馴養控制系統,可以根據菌種曝氣池中的環境數據,包含溶氧值等,來掌握菌種的活動狀態,來決定何時該曝氣,以此提高水中含氧量,讓它的活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如此一來,就能提高汙水處理的品質,讓處理後水質符合回用需求。

翁英哲表示,導入這套系統後,大幅提升製程污水處理效率,從2021年每天平均處理3,661立方公尺,到了2023年增加提高到了每日11,866立方公尺的排放量,迄今更可做到年省437萬公噸的工廠用水,相當於1,750座奧運池大小。他說,長遠來看,更以年省五千座為目標。

除了改善污水處理,太陽能發電板清潔也是造成李長榮長期困擾卻找不到有效解決做法,直到IT部門進來後才加以解決。

為了增加可用再生電力,李長榮很早就選在滯洪池設置太陽能板發電,但運作一段時間後發現,若太陽能板上有異物,如鳥禽的排遺,久未清理,很容易影響到發電效率,但是何時該清成為了難題。

為此,IT團隊開發一套AI清洗推薦系統,可以根據滯洪發電場的發電量、發電功率、日照量、溫度、天氣型態、風向、清洗記錄等數據,來比較發電量損失和電廠清洗時間,來計算推薦最佳的清洗時機,進而幫助作業人員能更有效率完成面板清潔作業,也減少清洗成本的浪費。甚至只要透過手機就能監看案場發電效能,來掌握每天發電狀況,一旦有面板發電異常也能即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理。

翁英哲表示,雖然這兩項AI應用不難,但卻帶給公司很大效益,不只提升製程用水的回收率,透過用水循環再利用,也幫助地球資源達到永續,還因此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效率,供公司內部或工廠使用。

李長榮的ESG減碳策略,是以材料科學、循環經濟和製程創新,來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

在製程創新上,李長榮從優化設備妥善率、智能監控與管理以及精確化品質控制共三大面向,來逐步推動工廠永續發展。像是建立預防性維護機制,來提升工廠製程設備妥善率,也透過設備優化減少生產過程所產生的廢料與能耗。還導入AI建立預測與決策模型,用於提高生產穩定性和品質,也作為管理者營運決策的參考。

另外,在材料科學上,李長榮以玉米糖漿或植物油取代傳統石化原料,透過科學發酵製程,產出生物可分解的材料,可用於織品纖維、食物包材和漁網漁具等,藉此降低產品的碳足跡,也達到對環境友善。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