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揭露元宇宙手術模擬平臺進展,利用影像重建技術,將患者的平面醫學影像轉換為立體影像,便於醫病溝通。

圖片來源: 

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8月9日揭露元宇宙手術模擬平臺進展,該平臺由外科部與臺大電資學院聯手研發,能以3D影像虛擬實境(VR)技術,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平面醫學影像,即時轉換為3D影像,來呈現病灶和周遭組織,甚至還能對不同器官組織進一步解析。這麼做,比傳統方法更省時,還有助於醫病溝通。臺大醫院指出,就算位於國外,醫師、家屬也能用手機掃描QR Code,來同步參與討論。臺大醫院不只將該平臺用於醫療行為,也要用於教學,將高難度手術做成教案,來讓年輕外科醫師和醫學生學習、累積知識。

將平面醫學影像立體化,讓臨床團隊、病患更容易了解病灶和治療策略

進一步來說,這款手術模擬平臺,是由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和臺大電資學院教授洪一平組隊研發,是國科會智慧醫療產學聯盟計畫之一。該平臺瞄準跨科別、高難度手術,要用3D影像重建技術,來將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平面的醫學影像立體化,轉換為3D影像,方便跨專科團隊討論病情、術前模擬,以及醫病溝通和教育訓練。

陳晉興解釋,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常用於術前評估和病情解釋。但這些初階影像,在電腦螢幕上都以二維顯示,若遇上病情複雜的案例,對不同專科醫師、團隊成員,和病患、家屬都不易理解。

不只如此,相較於目前許多醫學中心將二維影像,以3D列印出模型來解釋病情、研擬手術策略,如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骨科等領域,雖能達到簡化溝通的效果,但客製化模型製作得要7到10個工作天,且每套模型只適用一位病人,還要價25萬元左右。臺大醫院這款3D手術模擬平臺,可即時提供立體模擬影像、查看病灶和周圍組織,還能進一步更細緻地檢視不同器官和組織,成本低且快速。

此外,該平臺也能打破地理位置限制,讓在外地的醫師、家屬,掃描QR Code就能參與病情討論。

實用於高難度手術,接下來要用於教學

這款平臺也實際用於手術中,來協助醫療團隊模擬手術、與患者解釋病況。其中一例是患有一顆直徑5.1公分纖維樣瘤(Desmoid tumor)的旅美僑民,由於病灶位於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緊貼通往右手的鎖骨下動、靜脈和臂神經叢,經美國醫師評估,手術非常困難,且右手有癱瘓風險。

該病患後來找上臺大醫院,陳晉興看診後便與神經外科教授王國川合組醫療團隊,用該平臺將患者的電腦斷層和磁振造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透過電腦動畫向病患和家屬解釋,並進行術前模擬、評估腫瘤位置及與神經、血管的關係。也因此,他們決定全程使用神經監測,來保護右手功能。最終,團隊順利切除腫瘤,並未損傷任何神經血管,病人術後也順利恢復,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還能正常彈鋼琴、活動。

另一例是高難度的縱膈腔類癌病灶切除手術。由於該患者腫瘤龐大、超過10公分,還包圍住心臟旁的大血管和氣管,需立即手術。於是,陳晉興看診後馬上與心臟外科教授紀乃新組隊,並用該平臺,將病患電腦斷層影像重組合為3D立體影像,來進行術前模擬。在跨專科團隊治療下,手術也成功完成。

這個元宇宙手術模擬平臺,不只能用於手術,臺大醫院也將這些病例製作成教學個案,作為訓練外科年輕醫師和醫學生的教材。接下來,臺大醫院會繼續導入使用者互動模式,來讓臺灣醫療團隊和年輕醫師,在平臺上反覆模擬手術情境、練習手術技巧,還能與國際醫學機構交流。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