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Amazon

電商訂單當天送達,對臺灣大型電商來說已經是基本要求。不過,若商品品項超過3億種,配送範圍比臺灣大上270倍,難度便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電商龍頭Amazon面臨的物流規模。

Amazon全球商店業務執行長Doug Herrington表示,他們2023上半年有超過18億張訂單在當日或隔日送達,這個數字是2019年的4倍。之所以有能力快速履行大量訂單,他表示有3大關鍵:區域化物流網路、用AI做存貨規畫、增加短鏈衛星倉布局。

Doug Herrington表示,Amazon物流速度提升的關鍵,不是來自於催促員工工作速度,而是在於物流距離縮短。「不管是當日到貨,還是兩三天到貨,撿貨、包貨、送貨流程都一樣,最大差別是,商品與消費者中間的距離縮短了。」

過往,Amazon訂單可能從遍及全美的任意物流中心出發。也就是說,一個包裹甚至可能橫跨數千公里才會抵達消費者家中。不過,今年他們開始將美國細分為8個物流分區,以嘗試縮短送貨距離。如今,全美有76%訂單會由分區內物流中心履行,且有超過90個都會區支援訂單一日到貨。

過往Amazon將全美視為單一訂單履行區域,今年則劃分為8個分區,來降低送貨時間。圖片來源-Amazon

如何避免跨區履行訂單,Amazon利用深度學習模型來預測分區消費需求,再根據分析結果決定不同分區倉儲應該備有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從進貨階段就先做好準備,Amazon便能從2個面向增加物流效率,一個是盡可能從最接近消費者位置的倉儲出貨,另一個是盡可能從最少的物流據點調出訂單所需商品,甚至是單一倉儲就能備齊訂單上所有商品。Doug Herrington說,送貨距離近、調貨情況少,便能縮短訂單送達時間,還能壓低訂單履行成本,因此他們有意持續提升模型的預測精準度,「盡可能將最正確的商品存放在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

與上述備貨預測策略搭配的關鍵建設是,設置鄰近大都會區的衛星倉儲。這些倉儲的人員動線和工作流程都經過特別設計,一個訂單從揀貨到包貨,平均只需11分鐘,比Amazon傳統物流中心快上整整1小時。Doug Herrington表示,Amazon有意翻倍衛星倉儲數量,並持續提升倉儲的補貨量能,來支援更多、更分散的物流據點,不過沒有提到確切建置完成時間。

衛星倉廚的工作流水線,Amazon衛星倉儲的動線與工作流程經過特殊設計,準備商品出貨的時間比傳統物流中心快上1小時。圖片來源-Amazon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