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DevOps工具商Puppet,連續10年調查全球DevOps發展趨勢。在2023年初發布第11屆全球大調查結果時,竟然在報告發布首頁上,汰換了「DevOps」這個名稱,轉而用「平臺工程」( Platform Engineering),並以「State of Platform Engineering Report」(平臺工程全球現況報告)來描述今年全球DevOps大調查的結果。
雖然,這家知名DevOps工具商還是保留了一個舊報告名稱的說法,以「DevOps全球現況平臺工程版」來形容,但研究團隊在新版報告中直言,從2022年研究就觀察到一個現象,「用DevOps團隊這個詞越來越沒有意義」,所以,今年調查報告更明顯聚焦在平臺工程發展,甚至連調查對象徵求,都以平臺工程團隊成員,或者擁有與平臺工程團隊協作經驗開發者,為主要調查對象。換句話說,這一份DevOps全球大調查,今年開始變成了平臺工程全球大調查了。
平臺工程成為DevOps規模化成功關鍵,開始形成一股開發新趨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改變?Puppet研究團隊在今年報告中直言, 隨著雲原生技術的普及,企業更深度擁抱DevOps,運用DevOps越成熟的企業,更傾向於用「平臺團隊」來形容他們過去的「DevOps團隊」。甚至,「平臺團隊模式,成了DevOps規模化的成功關鍵。」Puppet特別強調這一點發現。
這正是為何今年DevOps全球大調查完全聚焦平臺工程趨勢,更從數據觀察到,這股平臺工程趨勢開始在全球崛起。平臺工程不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新名詞,而是在DevOps長年發展過程中,逐漸浮現的最佳實踐模式。
這正是為何今年DevOps全球大調查完全聚焦平臺工程趨勢,根據Puppet今年調查,只有8%填答者是去年才開始擁抱平臺工程,成立平臺團隊,或是指派專責人力來維護或開發DevOps元件、工具或更具體的專用平臺。所屬企業擁有2~5年平臺團隊的填答者,超過了5成,甚至有將近19%的填答者所屬平臺團隊,設立超過了5年。
什麼是平臺工程?Puppet歸納出最新的定義是,一套設計和打造自助式服務能力的專門作法,盡可能降低開發者認知負擔,來加速軟體交付速度。而平臺團隊就是負責提供一套共享基礎架構平臺,給企業內部的使用者(開發者或是同一價值鏈上的非開發者)。
這份調查報告的填答者過半數是平臺工程團隊成員,4成多是平臺工程團隊的協作技術人員,其中半數來自千人以下企業,1千到萬人規模的企業占了3成,還有23%是萬人規模的超大型企業。只有4成是科技公司,其他產業占6成,包括金融業、製造業和零售業各約占1成。這反映出,不是數千人、數萬人規模的企業才需要平臺工程,也不只有科技公司,各產業企業都願意設立平臺團隊。
為何這群企業想要設立平臺團隊,擁抱平臺工程,將打造內部專用的開發者平臺視為重要的開發戰略。企業設立平臺團隊的前三大目標,包括了解決各種開發上的問題、強化開發者團隊、推廣最佳開發實務。提高開發速度的優化迭代速度名列第四,也想要強化資安,甚至反過來強化產品團隊,更要加速擁抱雲原生的旅程。這些目標,都是為了解決高度擁抱雲原生架構,或者是高度發展DevOps之後,衍生的各種開發債。
在iThome今年CIO大調查中,我們也將平臺工程納入調查,調查發現,平臺工程浪潮已經開始吹進臺灣。臺灣今年有6.9%大型企業要擁抱平臺工程,又以政府學校和金融機構最多,各約1成多。
透過專用內部平臺,來提高開發生產力的概念,對IT人力有限的臺灣企業而言,不是新鮮事,臺灣許多2千大規模的企業可能只有1、2名開發人力,尤其在政府機關的開發人力更是吃緊。過去,政府機關或IT人力明顯不足的企業,向來習慣發展出共用元件平臺、集中式開發平臺,指派1名開發人力或獨立團隊,負責維護這個共用平臺,聽起來就像是平臺工程的作法。
這正是為何今年CIO大調查發現,不少企業也以類似的專用內部開發者平臺,但是,臺灣過去共用開發元件平臺的作法,和國外平臺工程注重的內部開發者平臺,有一個本質上的差異,國外平臺工程是在DevOps高度發展之後,才打造的自助式開發者平臺,以雲原生技術運用為主的平臺,但在臺灣,尤其是政府機關所用的平臺,大多是以傳統開發技術發展的元件和工具。
不過,臺灣平臺工程思維開始轉變,向國外基於DevOps高度發展、雲原生技術為基礎的平臺工程新浪潮靠攏,在IT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開始將原有傳統開發者平臺,轉型為雲原生的新世代開發者平臺。平臺工程浪潮已經開始在臺灣崛起。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