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第七屆臺灣醫療科技展今日(11/30)展開,主辦方生策會指出,今年規模創新高,共有650家機構參展,其中包含全臺80多家醫療機構,展示醫療AI亮點成果,涵蓋自動生成病歷、急重症預警、疾病診斷輔助、手術麻醉風險監控等4大領域。不只如此,這些醫療院所也展示數位應用成果,包括醫院管理、精準照護、遠距醫療和就醫流程數位化等面向。
醫療AI亮點1:語音轉文字生成病歷報告
隨著生成式AI遍地開花,今年一大醫療AI亮點是將語音轉為文字病歷報告,再用生成式AI來生成摘要。這些醫院根據不同專科和使用對象,分別發展出AI護理師、AI放射師等生成式AI系統,甚至能支援不同語言的辨識。
例如,敏盛醫療體系有套Hermes醫護智慧語音系統,能將照護、處置和交班資訊以語音輸入,自動產出文字報告,目前可精準辨識國、臺語和客語。此外,中國附醫體系自建智海AI病歷生成系統,支援中、英文語音輸入,轉為文字後再生成病歷,他們上線統計發現,至少可節省75%的醫護作業時間。
再來,光田綜合醫院也打造一套AI護理師系統,利用語音辨識來生成病歷或護理紀錄,減省醫護人員登打資料的時間。相似的生成式應用,還有馬偕紀念醫院的AI自動分析乳房X光影像,只要3分鐘就能完成影像判讀,並生成相應的報告,雖然未有語音轉文字應用介入。
醫療AI亮點2:急重症AI預警系統
急重症發生時間短且死亡率高,善用AI則可幫助醫護人員掌握黃金搶救時間。比如,中國附醫打造智抗菌(如下圖)、智救心、智護肺等3項AI預警系統,來分別針對敗血症、心肌梗塞、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提供預警,讓醫護團隊能快速介入,增加病人存活率。同時,亞東醫院也發展一套CT腦影像預測出血風險系統,10分鐘內可完成判讀,來得知病人是否有顱內出血、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此外,北醫體系也打造一款AI影像平臺,可在急性腦中風病人檢查後的5分鐘內,精確辨識腦中風梗塞核心大小。
(圖片來源:中國附醫)
醫療AI亮點3:輔助診斷疾病
生策會盤點,今年展出的AI輔助診斷涵蓋多元,包括失智症、肺結節、食道癌、皮膚癌、喉癌等超過 30項疾病。例如,北醫體系展示AI個人化4D高齡健康失智預測模組,採用國際大型失智症資料庫中,數萬筆的高齡者腦部磁振影像,訓練AI模型,能預測患者未來的失智分數和症狀表現型。
再來還有國泰醫院的肺結節AI偵測系統,全名為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20秒就能辨識出肺結節,且針對6毫米以上的肺結節偵測敏感度為96.4%,目前也累計了3萬多筆AI分析資料。而長庚紀念醫院也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偵測AI,能從眼底鏡影像辨識多種常見的視網膜病變,準確度達98.7%。
此外,睡眠問題在高壓的社會越來越常見,今年也有不少醫院提出新AI解決方案。例如,聯新國際醫院有套AI止鼾專家,只要提供在家錄下的睡覺時鼾聲,系統就能用AI分析鼾聲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程度。此外,童綜合醫院也有套AI呼吸中止評估系統,能透過醫療影像分析,提供呼吸道窄縮評估分析可視化的資訊,協助醫師治療。
高醫體系還自建心臟監測與睡眠照護系統(如下圖),整合睡眠腦科學、穿戴式腦機介面、生理訊號分析、物聯網和智能環境控制技術,來降低因睡眠品質不佳導致心因性猝死機率。
(圖片來源:高醫體系)
醫療AI亮點4:手術麻醉、加護病房風險監控
另一方面,AI也能用來監控手術到加護病房等風險,提升照護安全。比如,聯新國際醫院打造住院病人風險警示系統,能預測病人未來6小時內發生病危和入住ICU的風險機率,讓醫護提前介入。奇美醫院則有套手術麻醉風險AI儀表板,可即時在術前提供3種手術(髖骨、腹腔、胸腔)的多種AI風險預測。
此外,新光醫院還與微軟打造AI Copilot術前評估風險系統,透過分析大量的病人術前檢查資料,建立麻醉高風險和手術前安全的資料,能讓醫療團隊提前識別、處理可能導致手術併發症的風險因素。最後,馬偕紀念醫院也展示自建的ICU敗血症專用重症儀表板(如下圖),能提前6小時掌握敗血症風險。
(圖片來源:馬偕紀念醫院)
除了醫療AI,生策會也盤點今年度參展醫院的亮點數位應用。這些應用,凸顯了醫療圈今年聚焦的領域,如行政流程、排班管理、就醫流程優化和個人化照護等。
數位應用亮點1:加速管理效率
醫院行政流程優化一直是醫院努力方向,要透過數位化來減輕工作負擔。比如部立臺北醫院導入整合式的醫療資訊系統TnHIS,採用整合式跨平臺拋轉中心,匯集了各系統資料,如將HIS、NIS系統串接到院內數位應用,來加速各項智慧醫療落地。舉例來說,在醫療設備綁定藍牙發報器,可實現設備即時定位,能讓醫護人員快速查找設備、提升交班盤點效率。
此外,國軍醫療體系還發展AI辨識藥物系統,藥師只需將藥品放置在機器中,機器就會自動識別藥品名稱、劑量等資訊,將訊息同步到醫院藥檢流程。如此不只提升藥師工作效率,也能降低人為錯誤風險。
數位應用亮點2:個人化精準照護
過往以來,醫院只能仰賴病人在院內進行的各種檢查和生理量測數據,來進行疾病診斷與評估照護方案。但現在,醫院可透過穿戴式裝置與各類偵測系統,打破地理位置限制,來長時間蒐集數據,供醫師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比如,臺大醫院發展個人健康履歷與疾病風險分析平臺,利用穿戴式裝置、行動裝置、環境智能裝置,來收集患者各生活面向的健康數據,並結合健康檢查結果與院內資料庫,來形成個人的慢性病風險預測模型。舉例來說,透過收集手部的動作、步態、語調等資料,系統可精準評估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並給予病人精準化的生活習慣建議。(如下圖)
(圖片來源:臺大醫院)
另一方面,亞東醫院也針對慢性病患和銀髮族,建置智慧手錶緊急醫療警示系統,能以智慧手錶監測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年長慢性病患族群或獨居者的生理狀況,來與消防局、醫院即時連線,縮短病患到院前急救時間。
數位應用亮點3:補足居家到院最後一哩路
數位科技也能用來彌補民眾在家到醫院的照護落差,也能用於遠距醫療,減少民眾就醫障礙。童綜合醫院就有套遠端居家照護模式,藉鴻海的高科技運算和雲端整合技術,以居家為核心,來打造智慧社區健康檢測站,並提供遠距健康照護服務。
奇美醫院則整合AI判讀和醫院檢驗報告資料庫,透過頭戴式顯示設備與AR/VR技術,打造數位虛擬診間系統,讓病人在家中就能就診。此外,國軍醫療體系將生命徵象資料、AI 判讀整合至多方數位視訊會診平臺(如下圖),當海上船員需要醫療協助時,可用AI即時判讀生命徵象、導入MR技術,來達到與現場會診同樣的效果。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箋,還會透過衛星傳輸到艦艇上的智慧藥櫃,提供藥物給船員。
(圖片來源:國防部軍醫局)
數位應用亮點4:就醫流程e化
數位應用也能用來改善就醫流程,例如,敏盛醫療開發的智醫診所App,除了能讓民眾網路掛號、設定提醒等基本功能外,看診當日還能直接用App電子報到,就連看診前的生理量測數據、看診後的衛教資訊與用藥方式,也會同步傳送到App,減少紙張使用。
部立臺北醫院則利用Line建置掛號系統,提供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取提醒,還結合室內定位系統、AR院內實景導航功能,來引導民眾快速找到院內診間和檢查室等地。
熱門新聞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