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業集團旗下事業範圍廣泛,經營業務很難一言以蔽之,精業自我定位為「全方位資訊解決方案提供者」,希望提供企業一次購足的資訊服務(one stop shopping)。在精業集團的大傘下,涵蓋了八大事業群與九家子公司,單計算事業群的員工,人數就已高達1100位,目前大部分員工都整合於內湖瑞光路的精業集團新大樓內。

精業去年營收為新臺幣96.28億元,財測達成率為96.29%,預估今年營收至少突破百億元關卡,並在臺灣市場外,積極拓展海外天地。

想到精業公司,第一印象即是該公司在金融業e化相關軟體的深耕。除了開發各大銀行及分行系統外,在各式期貨網路下單、債券交易管理系統,乃至個人財務管理系統、以及個人財務管理系統掌上化的軟體都一應俱全,今年甚至會針對金融控股市場需求,推出一系列的金融軟體產品以及風險控制管理軟體。

精業在金融業的努力不僅不容置喙,在近幾年來甚囂塵上的企業儲存備分系統上,精業也有著墨。往年精業在企業儲存這一塊市場年平均成長率為30%至40%,為精業旗下的金雞母之一,市場版圖更早已延伸至中國大陸,但去年發展受限於市場大環境影響,平均成長不到10%,伴隨今年景氣逐漸復甦,預計年成長可逐漸回復,達到25%。

除了金融及企業備分上的深耕,精業在電子化政府、教育電子化上的努力也不落人後。在電子化政府方面,精業具備電子公文製作與交換系統、政府機關入口網站等系統,協助機關解決機關內及跨機關與公務員之間的各種工作訊息管理及傳遞服務,大量減少文書處理作業及繁複的公文收發工作,讓政府在走向電子化的路途上,提供民眾更迅速及便捷的資訊服務。

至於在教育電子化上,精業具備電子圖書館解決方案、券商模擬實驗室、中小學校教室電腦多媒體等系統,藉此帶動教育界知識傳遞的效率。當然在各大垂直產業的特殊需求及解決方案外,精業在各軟硬體設備的代理服務上也正同步進行中。完備的事業陣容

精業的組織龐大,經營的事業也十分廣泛,很難一語道盡精業的事業版圖。簡單的說,精業想要提供給企業的是「一次購足的e化服務」。

目前精業集團資本額為新臺幣六億,集團底下包含八大事業群(Business Uuit;BU)以及九大子公司(本來為十大子公司,去年八月,精奇併入精誠後,組織縮減為九大子公司)。

八大事業群分別為證券暨網際網路事業群、銀行事業群、網路事業群、電腦暨電信產品事業群、系統整合專案事業群、主機周邊事業群、資料處理事業群,以及流通業務事業群等。

每個事業群就像是一家完整的小公司,雖然各自獨立運作,但彼此間卻又相互牽連、相互合作,各事業群分別配置一位事業副總經理,旗下員工規模約為50至60位,包括技術及業務人員,伴隨服務時代的來臨,服務人員的配額也逐漸加重。

此外,各事業群也會依照不同需求來調節人力,舉例來說,有鑑於市場需求以及配合今年金融控股發展重點,證券資訊系統群員工配置就高達80位。

在事業群之外,精業還根據企業市場的不同需求,分別投資了九家子公司,滿足企業在M化、應用租賃服務(ASP)、網路應用、知識管理與儲存備分上的不同需求。集團整合首部曲:合併精誠、精奇

不過,在去年八月,集團還掀起一陣大搬風,合併旗下兩大賺錢子公司(精誠、精奇)。一家過去定位為網路方案解決者,另一家則是無線系統整合商,合併後的公司以精誠為名,並將定位設定在「無線行動應用服務商」,提供企業從M化到e化的服務。

這樣的整合動作,讓大家都嚇了一大跳。過去兩家賺錢的公司為何要進行合併?對於精業而言,兩家公司的資源形成部分重複,為了節省資源、同時擴大服務效益,最後決議進行合併,而這樣的舉動則是集團資源整合的首部曲。集團整合二部曲:從各自行銷到專案協銷

在合併精業及精奇後,集團內部在二月初還陸續完成第二波的資源整理動作。

在許多核心技術上,精業從研發、自製到經銷甚至行銷海外都一手包辦,不過,這樣行銷及業務推展方式都是各單位自行為政,互不干涉,造成企業與精業間多窗口的服務模式。也就是說,當A企業要買網路產品時與精業的甲業務聯絡,要買IBM的e-Server,卻要與精業的乙業務聯絡…。所以A企業由於購買不同的產品,所以可能要與精業公司的7個業務聯絡,這樣一來,每個業務對於A企業的公司的歷史以及需求都將造成斷層,對於企業的服務也會有所偏差。

二月初,因應市場需求和環境的改變,精業旗下八大事業部改變過去各自行銷的模式,採各部門專案協銷策略,藉此整合部門資源,並針對客戶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未來任何事業單位的行銷專案或業務,都會加入其他事業部的產品或服務一起搭售,客戶也可以藉此得到單一窗口的整合性服務。事業群的資源整合,則是精業集團整合下的二部曲。集團整合三部曲:不排除下一波整合子公司

在歷經精誠、精奇的子公司整合計畫,以及事業群的資源重整計畫後,集團內似乎不排除下一波子公司的資源重整計畫。基於臺灣整體市場以服務為取向,同時為了節省集團資源、發揮人力資源利用率,以及擴大效益等多方考量下,不排除精業集團會有下一波的整合動作,至於整合的型態、方式以及時間表則不得而知。轉向中國,放眼日本

精業集團除了在臺灣紮穩馬步外,還積極轉向中國發展。進入中國市場已達十餘年的精業,在儲存以及金融服務上已經打好相當的基礎。兩年前,精業更搶攻香港市場,一年前則推進日本版圖。至於新加坡,則自去年12月開始,藉由代理商的形式,合力推展當地市場。

對於大陸布局一向低調的精業集團,除了在日前成立上海精銓提供在地的技術與業務的支援,其他和當地廠商策略聯盟或轉投資案,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前可以底定。現階段的市場策略,則先以中國日漸普及的券商為目標,目前正進行系統簡體化工程。

精業集團目前資本額為新臺幣六億元,95%的營收都在臺灣市場,只有5%來自海外地區。預計未來伴隨精業海外市場的佈局成熟以及產品的研發套裝化,海外市場的營收可望逐漸放大。今年側重儲存與金控發展

精業集團如今已走向整體解決方案,所以很難單一的去計算或衡量某一事業群的獲利。不過,展望今年臺灣市場發展,儲存以及金控需求仍將大幅成長。

由於臺灣風災、水災以及地震的叨擾,再加上美國的911事件影響,讓企業覺醒到企業資訊是無價的,同時也注意到災難備援的重要性。去年一整年,臺灣普遍受到景氣循環影響,各大軟體銷售也少見佳績,唯獨安全與儲存軟體需求仍持續穩健增長中。精業也預計在這一塊事業上,年增長可望達到25%。

至於去年年底,臺灣政府通過金融控股法,各家銀行掀起一波整合風潮,預計今年伴隨各銀行的整合動作,本土金融資訊系統的需求也將逐漸浮上檯面。

至於整合國外金融貨幣商品,以及國內異質系統上的需求也會伴隨升高,精業已在這一部分市場需求上進行各項暖身起跑動作。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