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訊類產品來說,數位相機算是近年來的新生兒,技術從傳統相機延伸而來。數位相機的問世肇始於1988年,初期價格昂貴、操作複雜,僅限於專業用途。1995年日本業者卡西歐推出低於1000美元的產品以後,數位相機才慢慢走進消費市場。當時第一款消費型機種為25萬像素,次年Olympus推出81萬像素的產品,自此才慢慢揭開數位相機的普及化序幕。
臺灣市場規模幾乎微不足道 延續了在傳統相機上的品牌效應,經營較為成功的以傳統相機、軟片業者為主,其中又以日系品牌取得較大的優勢。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數位相機產業分析師陳依凡指出:「目前全球數位相機市場,五成以上集中在Sony、Olympus、Fujifilm等業者手中。」
臺灣數位相機市場,據陳依凡估計,去年總銷售量約為10萬臺。相較於全球總銷售量約2000萬臺的規模,臺灣市場仍在萌芽階段。
由於市場規模仍小,周延的市場調查體系也尚未建立齊全,因此業者在臺灣數位相機的市佔率狀況,目前仍缺乏一個明確的依據標準。不過,根據一般業者與觀察家的估計,日系的五大品牌Fujifilm、Sony、Canon、Kodak、Nikon是市場主流,銷售量約佔七成以上。臺灣本土也有一些自有品牌,不過銷售量上不敵日系業者,且大多在低階(200萬像素以下)市場。日系五大品牌各有專精、勢均力敵
而Fujifilm、Sony、Canon、Kodak、Nikon等五個品牌,目前在臺灣市場的競爭實力相當,從一些零售點的銷售狀況看來,銷售排行的龍頭寶座經常更替,沒有明顯的常勝軍。主因是目前臺灣數位相機市場剛剛在起跑階段,業者間的距離還沒拉開,很難看出明顯的輸贏。此外,GFK市調公司分析師王志凱指出:「這跟業者的行銷模式差異化不明顯也很有關係。」
以這五個品牌來說,Fujifilm、Canon與Nikon在臺灣採代理商制度,因此這三家在銷售通路上的策略比較類似,經營的成績很接近,整體來說比較穩定。相對來說,由臺灣分公司主導行銷的Sony 與Kodak的變動就比較大,比如Sony有時會與該公司家電部門聯合促銷,類似這樣的行銷手法有時可能是優勢,不過執行的效果好壞,也很直接影響銷售成績的起伏。
若以銷售管道來看,數位相機廠商主要的通路可分成四大類,一是沖印、照相器材行,二是3C賣場與資訊電子零售點,三為郵購等直銷管道,最後是透過標案。目前業者在這些管道上,也可說是各有專長。Fujifilm在標案及非實體通路上著墨頗多,Nikon、Canon在沖印、照相器材店有優勢,Kodak則善於利用直接銷售模式。
不過Nikon代理商國祥資訊事業部行銷經理林亨美認為,在目前的競爭態勢上,業者所擁有的機種數量,以及新產品的推出速度,對於整體銷售成績具有較決定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Nikon顯得有些吃虧,目前大約只有4種機型、產品周期也較長,大約在半年至一年之間。而Fujifilm產品線最多,大約有9種機型,每季都會推出新產品。其餘業者擁有的機型則在5~6種下上。
在產品策略上,各大廠商基於品牌背景,擁有不同的區隔與專長。目前在傳統相機有領導地位的Nikon與Canon,走的是中高階路線,訴求專業玩家族群。強調攝影器材應該普及化的Kodak,抓住主流市場的口味,走的是較為低價的中低階路線。做軟片出身的Fujifilm則從高階到低階產品線齊備,希望滿足各個階層消費者的需求。有的拉大產品線,有的著力後端輸出
為了追求業績的進一步成長,業者在今年將試圖分別朝不同的角度努力,希望創造新氣象。Fujifilm、Canon方面皆表示將花更多心力在後端輸出系統上,已經在數位沖印耕耘許久的Fujifilm,今年將設立更多數位沖印站,並推動一項強調環保概念的感熱沖印技術。Canon則將在四月初推出新款的相片輸出設備,這款新機器的特色是不需連接電腦,數位相機連上機器即可直接輸出。
Kodak今年則將加強沖印、照相器材店等通路的經營,該公司也會在今年推出多款中高階機型,創造新的商機。Nikon今年在策略上則會有很大的轉變,過去以專業、玩家路線出發的Nikon,今年會把產品線觸角向下延伸,推出較低階、造型更輕巧、富創意的機型,進一步朝年輕、女性等消費族群發動攻勢,也別於以往機型少、產品周期長,「今年Nikon會在500萬、400萬、300萬像素等各個產品等級分別平均推出兩款新機型。」林亨美說。
在擴大市場的考量下,拉大產品線寬度及加快產品推出周期,的確是刺激市場消費的辦法。王志凱便認為,像Nikon這樣的作法,除了對該公司本身的業績應該會有正面刺激之外,對臺灣整體市場應該也有正面激勵作用,因為這樣也會刺激同業的產品策略,並掀起另一波行銷戰。在火力更強的行銷攻勢下,整體市場銷售量可以向上攀升。
不過也有人不盡認同改變產品策略的作法,因為Nikon給人的品牌印象已經很固定,消費者一想到Nikon就會產生專業、高價這類的聯想,因此下攻中低階路線的策略能否成功還有待觀察。
臺灣柯達行銷經理金玉珍便認為:「目前臺灣數位相機市場成長空間仍大,處於這種春秋戰國時代的競爭態勢下,業者似乎還不需要將戰線拉到相同的位置上做殊死戰。反之,各個品牌如果持續在各自的區隔定位上,分頭去開疆闢地,對於全面性打開臺灣數位相機市場,應該更有幫助!」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