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93年5月25日的衛道科技,即將跨入第9個年頭。以「全方位IT服務與解決方案供應商」自居的衛道科技,至今仍是臺灣股市「百元俱樂部」的一員。面對加入WTO之後的國際化衝擊,衛道的處世之道還是跟上櫃時的標語一樣:「用今天的創新跟努力挑戰昨天的成功!」

衛道的高階主管來自IT產業各個領域,來自迪吉多的資深副總經理李述忠說:「衛道就是一個熔爐。」其他像解決方案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李德誠、系統整合事業群副總經理李肇家,都曾經歷過HP、Dell等外商公司的洗禮。另一位副總經理黃嘉懋,則是本土經驗豐富的經理人。

「衛道的主管來自外商、本土,所以是文化大熔爐,而且大家能夠開放心胸,共同貢獻過去的經驗。」李述忠說。面對一波接一波的西進、WTO,衛道始終想不透,「國際廠商急著走進臺灣,臺商卻急著走出臺灣」的道理。李述忠舉起食指說:「光是臺灣市場的需求,衛道就有做不完的生意了!」e化落實年,市場商機無限

從臺灣IT市場來看,2000年企業送走Y2K危機以後,接著是.com對產業的衝擊,而隨著市場的冷卻以及企業冷靜的思考,.com的泡沫化也已經過了。對衛道來說,Y2K與.com反而留下寶貴的網際網路技術,因為這些技術,相對造成臺灣很多企業進行e化,從概念開始步向落實。

「今年應該是企業、機關的e化落實年!」李述忠說:「今年還可以看到金控商機的發生,一旦發生以後,商機就會反應在資料、知識的整合,甚至是交易平臺的整合。」對於金控公司來說,跨行業、跨平臺的需求,就會衍生出各式的商機,只不過是在銀行、證券、保險的不同應用而已。

「不只金融,連IC健保卡,沒有網路技術是做不來的!IC卡是今年很重要的機會,對一家SI公司來說,絕對有龐大的商機。」李述忠說。因此今年提升衛道營收的首選目標,在金融、醫療與政府三個領域。變形蟲組織,年年因應市場變化

成立八年多的衛道,組織幾乎年年調動。「早期大家都說要求變、說這是change的時代,可是,到底哪幾家真正做到了?」李述忠懷疑的說。

李述忠接著說:「當初衛道上櫃時的口號,就是『用今天的創新跟努力來挑戰昨天的成功』。因為昨天的成功可能變成今天失敗的原因,只要墨守昨天的成功,就可能成為今天的致命傷,.com泡沫化就是這麼發生的。」

臺灣很多私人企業,組織版圖至少三年不變,但衛道卻是每年都變。「說不定哪天一年變兩次也不一定。」李德誠笑著說。「如果市場需要,衛道的組織和解決方案就會跟著變,必須100%落實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彈性組織、明快定義、相互信任、全力以赴。這是衛道因應市場的良方。反求諸己,事業不會一頭熱

面對越來越多臺商前往中國投資、布局,衛道雖然也前往中國,但看法卻有不同。李述忠說:「我認為西進是臺灣要關心的議題,但不致於要到那麼一頭熱。臺灣已經有做不完的商機,看重臺灣的業務、服務和技術,培養到能夠跟WTO接軌的實力,那個時後,西進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發生。」

李述忠說:「如今衛道著急的,倒不是臺灣有多少競爭者,而是有多少國際性的廠商要來,別人要來,我們卻急著要出去,這是什麼邏輯呢?」

衛道認為在中國做的事「還沒有多少」,留給臺灣的,是培育人才的計畫,不論在服務或軟體技術。「衛道今天要做的,就是提升整體能力,讓市場上有需要的企業來利用衛道,這樣,價值才會出現。」李德誠說。

衛道的如意算盤是:「不僅臺商想要利用衛道,如果連中國企業也想要利用衛道的技術、經驗,這麼一來,國際的競爭力就會自然而然出現。」IT百貨公司不等於SI

衛道的定位一直沒變過,仍然以「全方位的服務提供商」自居。但是李述忠認為,SI絕對不等於IT百貨公司!簡單的說,如果要組一部PC,IT百貨公司還不足以買夠所有的設備,衛道想做的是從概念的形成,到需求,到建議書,到執行、維護,都能提供一貫的解決方案。

李德誠說:「熟能生巧絕對是附加價值。」初次的方案導入就是培養自己的能力,第一次的成果當然是賠錢,但是第二、第三次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利潤甚至更好。衛道今年要把服務比重拉高,目的就在此!

面對企業多樣的IT需求,衛道的轉投資以及涉足的領域不算少,如何談專注、保障?李述忠說:「衛道在SI市場絕不缺席,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