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表示,立法院刪除數發部四成預算並凍結近二成預算,對於數位部今年施政造成重大衝擊,但該部仍會在最大的能力範圍內,努力落實「強化數位韌性」、「發展 數位經濟」及「推動打詐工作」的施政目標。
數發部提供
在全球數位轉型浪潮席捲之際,臺灣政府原本寄望透過數位發展部推動一系列政策與創新計畫,以期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產業生態系統。然而,立法院對數位發展部年度預算的大幅縮減,卻使得本應成為未來經濟動能與產業轉型關鍵支柱的各項計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自去年5月20日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上任後,他便提出「數位經濟三支箭」策略,意圖從三個層面全面推動臺灣數位經濟的發展:一是強化數位韌性,二是推動數位經濟發展,三是積極展開打詐工作。然而,立法院大幅刪減數發部預算使得原定計畫在執行層面遭遇重重阻礙。
不過,數位發展部今年的施政面臨一項重大的挑戰就是:立法院大幅刪減預算,他表示,數位發展部原先提出的年度預算高達86.6億元,預算內容涵蓋數位基礎建設、創新研發、跨部門協調以及產業輔導等多項工作。
然而,立法院最終決定刪減約41.3%的經費(約35.8億元),並再凍結20%(約18.7億元)預算,他說,立法院這樣的決策,不僅大幅壓縮了數發部可運用的資源,也使得原定多項重點計畫不得不面臨縮減或暫停的命運。
不過,黃彥男強調,即便數發部施政因為預算刪減而需要有所調整,但該部仍會在最大的能力範圍下,將施政目標聚焦在「強化數位韌性」、「發展數位經濟」及「推動打詐工作」,並積極加速臺灣的數位發展。
數位政策推動面臨後繼無力的挑戰
為確保在突發災害或其他緊急狀況下,政府能夠保持穩定且不中斷的通訊能力,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積極推動了低軌衛星佈建計畫,並在警、消、軍等關鍵單位部署了773個非同步衛星站點。這些站點不僅在災害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為臺灣建立起一條臨時且可靠的數位應變通道。
然而,預算縮減後,黃彥男坦言,2025年的相關計畫僅能維持大約原有四分之一的站點數量,僅剩195個關鍵節點。這不僅使得原先的應急通訊網絡大打折扣,也讓政府在面對未來突發事件時,數位政策的執行力和應變能力受到嚴重挑戰。
數位發展部在推動數位轉型的同時,也肩負著與其他部門協同合作、促進數位經濟政策落地的重任。原本預期透過大筆經費的投入,能夠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建立起完善的數位服務與協作平臺。可惜的是,預算緊縮使得許多跨部門、跨產業的合作計畫不得不進行縮減或暫停,這對於政策的全盤推動與縱深發展都造成了極大阻礙。
面對全球數位轉型的激烈競爭,臺灣的數位產業必須不斷研發與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優勢。數位發展部原規畫由資安院領軍,針對AI主動式防禦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然而,黃彥男指出,因為預算的削減,也迫使數位發展部不得不將原訂六大技術研究項目中,僅保留其中兩項,這將直接影響臺灣在新興技術應用和產業創新方面的進一步突破。
關鍵技術與平臺建設因預算不足取消或縮減規模
在數位轉型的藍圖中,先進技術與創新平臺的建立是推動政策落地及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數位發展部原本規畫在2024年推出多項創新計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高空通訊平臺計畫。這項計畫利用氣球型高空通訊裝置,成功突破臺灣地形與氣候限制,不僅在緊急情況下提供應急通信保障,也為推動下一代通訊技術提供了實際案例。
然而,由於預算大幅縮減,黃彥男表示,該計畫在2025年的所有建設經費均遭到全數取消,導致高空通訊平臺無法如期推動,這對整體數位基礎建設與跨部門協同均產生重大衝擊。
另外,在技術研發方面,數位發展部曾規畫由資安院主導,進行針對AI主動式防禦技術的多項研究,包括戰情匯流追蹤、攻擊酬載來源鑑別、未知漏洞風險識別以及威脅態勢預警等六大技術。這些技術不僅有助於提升政府在資訊安全領域的應變能力,更能為產業創新注入新動能。
但由於經費削減,黃彥男惋惜表示,數位發展部也不得不縮減研究範疇,最終僅能保留前兩項技術研究,其他技術項目被迫擱置。他認為,這不僅限制了創新技術的研發進程,也使得未來在數位產業的應用拓展上,可能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與競爭壓力。
網路攻防演練與跨部門協同的挑戰
面對全球網路攻擊威脅日益嚴峻的現狀,政府原計畫加強網路攻防演練,藉由定期舉辦跨部門、跨國資安攻防演練來檢視與強化整體應變能力。
政府每月遭受約13億次的網路攻擊,黃彥男強調,資安演練是確保政府網路安全的關鍵。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已經成功協助71個機關進行社交工程演練、針對1.9萬餘封電子郵件測試,並進行超過3,400次針對外部系統的實兵演練,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各部門的資安意識,也為日後的數位政策推動建立了重要基礎。
然而,預算雖然縮減,但黃彥男強調,確保國家和政府系統的網路安全,還是數位發展部重要的任務,在經費縮減下,2025仍會持續針對71個公務機關進行社交工程演練,也會針對國內公務機關系統進行實兵演練。
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今年在臺灣舉辦的跨國攻防演練「CODE」,仍會至少邀請八隊國內外的隊伍參加演練,藉此提升臺灣資安攻防演練的量能。
法規修訂與數位政策落實的困境
數位政策的推動不僅僅依賴技術研發與平臺建設,法規的修訂與政策法制的完善同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已將《資安法》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一讀,並陸續在全臺各地舉辦八場子法草案說明會,與逾千名資安及數位領域的從業人員進行交流,這為推動數位政策法規的落實鋪設了道路。
面臨預算縮減,黃彥男表示,法規遵循是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重要準則,因此,仍會積極調適資安法規,以健全資通安全基礎,例如,數位發展部也會積極和立法院溝通,希望今年第三會期能夠通過《資安法》的三讀,並且可以於今年五月~六月時,完成相關《資安法》子法徵詢及溝通程序,也可以於今年底完成相關子法的法制作業程序。
政府預算刪減致無力擴大算力池投資,AI教育向下扎根
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已建置40張GPU的AI算力池,協助60家資訊服務業者開發應用,並訓練88個AI應用領域模型。2025年,原計畫擴大AI算力池,增加採購70張GPU,協助300家業者開發應用,訓練300個AI模型。然而,「因預算刪減,這些擴展計畫被迫取消,直接影響臺灣AI產業的發展。」黃彥男坦言說道。
至於推動AI產業所需要的資金與人才,黃彥男表示,在2024年數發部已經爭取到100億投資AI新創;另外針對AI的高中啟蒙教育向下扎根超過三千人(3,236人),在職AI人才共培訓1,662人。
他指出,希望2025年可以遴選出15個搭配投資人的投資案,讓潛在投資對象至少有30家;另外也要完成65個場域驗證並培訓1,300人;同時辦理2場次的Demo Day,也培訓200人。「透過充足的資金和人才,有助於臺灣AI產業的發展。」
他也說,政府將在未來十年內投入100億資金,專門用於投資具有潛力的AI新創企業。不過,這筆資金並非一年內花費,而是作為國發基金的一部分,透過搭配投資人的模式進行:
此外,黃彥男強調,政府在推動AI產業時也會搭配投資機制,民間創投業者將主導投資,政府則採取跟投策略,確保投資金額達到1比1或1比3的配投比例,進而促進更多具競爭力的新創公司發展。
至於相關的產業投資佈局,他表示,政府預計甄選出15個搭配投資案例,並鼓勵每個案例提出至少兩家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全年累計投資目標達30家企業,這可以為臺灣AI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最後,也會推動跨界產業融合,他強調,政府也會著眼於將AI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轉型,例如電商、遊戲、資服業等,藉由AI技術提高產業效率與國際競爭力,達成數位經濟新造業的目標。
推動AI資料治理法制化,為高品質AI資料奠基
數位發展部參考國際趨勢,研擬《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草案》,並於2024年12月完成對外溝通草案。同時,規畫「臺灣主權AI訓練語料資料庫」,建立多元語料共享機制,確保AI資料主權。
到2025年,數位發展部將推動該條例的立法,並提報資料匯流暨隱私強化研發與部署先導計畫,爭取國科會科發基金的支持。此外,計畫完成15組政府機關和非政府組織的資料創新應用。
黃彥男表示,《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草案》目的在強化資料作為創新關鍵資源的重要性,並促進數位轉型、經濟發展以及公共治理透明化,數位發展部希望於今年第一季,積極與各部會、地方政府、以及專家學者進行意見交流,爭取各方回饋,為條例最終送審行政院前進行調整,確保法律內涵具備高度可行性與實務落地。
他也強調,該條例草案是為臺灣基礎資料工程和高品質數據資料奠定基礎,配合該條例中所規畫的基礎建設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確保能提供高品質、可信賴的資料供民間運用,成為創新的核心資源。
對政府而言,則做到擴大開放資料與品質管理。黃彥男強調,政府各機關應落實開放資料的應用,並透過嚴格的品質管理機制,提升資料的高附加價值,進而促進跨部門整合與產業合作。
他也特別提及,該條例提出對於部分共享資料採用減免收費政策,以降低企業使用資料創新的門檻,同時鼓勵建立資料創新實驗環境,並獎勵優秀成果,使創新成果能更快地惠及民眾與市場。
此外,他也期盼,藉由該條例的施行,可以建構一個產業資金資料共享平臺,活絡整體資料創新生態,促使資料流通更順暢,推動民間與政府協同合作。
盤點AI語料資料庫與規畫資料流通平臺
黃彥男提到,過去以開放資料為核心,目前已整合約五萬筆資料,其中包括文化部國家記憶、客委會客語資料、原民會原民資料以及科研資料等;預計將進一步盤點並優化這些資料的申請、收費與授權機制。
政府也預計分階段推動資料流通,他指出,第一步是由政府先行釋出大量、多元化資料與快速更新的語料資料,第二步則透過與民間企業的協作,共同打造一個高效、互通的平臺,使資料資源得以廣泛應用,滿足產業及學術研發需求。
和產業聯手推動SEMI E187第三方驗證制度
發展數位經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發展安控及資安產業,黃彥男說,最大的成功就是由臺灣主導半導體設備資安標準。在2024年,臺灣成功推動半導體設備資安標準SEMI E187,臺積電也將此標準列為供應商的採購需求,已有10家設備商取得合規性認證。
到了2025年,數位發展部計畫與臺積電、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TAF(全國認證基金會)及工研院共同建立第三方認驗證制度,並輔導資安廠商發展SEMI E187合規工具,建立可信賴的供應鏈。
另外,推動安控及資安產業發展是數發部一個重要的工作重點,因此,輔導相關業者提升資安意識也很關鍵。他指出,在2024年數發部針對安控及資安產業,輔導9個公協會及其會員提升資安意識,並且協助超過100家企業進行資安健檢;也建立募資輔導機制,輔導2家資安產業籌獲資金,持續擴大產業規模。
同時,也補助16案資安業者投入軍民通用資安技術研發,強化國防資安領域技術實力;補助3案場域業者與資安業者合作,研發零信任資安技術方案。
然而,因預算刪減,黃彥男坦言,數位發展部也將停止補助業界投入軍民通用資安技術,以及零信任資安技術的研發的經費,但仍會持續輔導公協會和企業進行資安健檢,提供外部掃描服務與漏洞修補建議,並協助資安產業募資,輔導產業科技事業上市櫃。
政府導入AI提升服務效率,預計推出《政府AI戰略計畫》
對於公務機關導入AI科技以提升運作效率,黃彥男表示,2024年政府AI服務及數位轉型的成果,包括:完成公務員AI基礎技能培力;推動公部門人工智慧應用服務;T-Road串接50個機關的150項服務,每個月有超過180萬筆的跨機關資料傳輸。
此外,MyData也提供包括「有條件式線上申換護照」等一千項(1,087項)線上申辦服務,而政府入口網MyEGov針對人生事件提供二千多項(2,673項)整合服務。
但到了2025年的目標在於:協助政府提供AI服務及數位轉型,黃彥男指出,數位發展部計畫建立並推動AI職能架構與訓用平臺,打造統合16個部會的《政府AI戰略計畫》,建立政府AI應用實驗站(tryai),提供政府機關AI模型試煉場域,並建立AI創作共享平臺(AI Bots),促進機關開發AI工具並交流。然而,因預算刪減,政府入口網MyEGov的問題導向智慧助手計畫被迫停止。
推動數位憑證行動化,憂心臺灣網址配發受刪預算影響
黃彥男表示,發展數位經濟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就是:數位憑證皮夾與國際合作,而數位憑證皮夾就是把一些重要的數位憑證行動化,例如自然人憑證、工商憑證等,都可以整合在手機這個載具上。
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已經建置數位憑證皮夾雛形系統及沙盒環境,介接4個合作機關,涵蓋自然人憑證、工商憑證、技術人員證、採購人員證等數位憑證,並召開13場研討會及工作坊,確認數位憑證皮夾互通技術標準、資安架構、隱私保護等使用情境,也與美國加州洽談數位駕照互信技術規格,達成初步合作意願。
不過,黃彥男表示,2025年數位發展部原本計畫邀請各界測試雛形系統,進入沙盒測試應用情境,同時規畫數位憑證皮夾運作規範、擴大政府機關憑證數位化和協助產業介接驗證,並計畫召開20場研討會,持續確認符合個資保護等法治要求,發展應用情境。然而,他指出,因立法院刪減預算之故,臺美駕照互信等跨國合作事宜將被暫緩。
至於國際合作部分,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除了參與臺英、臺日等三國數位貿易議題談判,也參與北約網路衝突安全會議(CyCon)、網際網路名稱及位址分配機構(ICANN)、自由線上聯盟(FOC)、亞太經濟合作(APEC)等資安、網路、數位治理和數位經濟專業組織,鞏固臺灣國際地位。
然而,因立法院刪除所有出國預算,數位發展部擔心與數位主權攸關的網址配發(如ICANN相關工作)將受到影響。「未來,總不能申請.tw的網址,不能向臺灣申請,必須向其他國家,例如中國申請.tw的網址。」他說。此外,數位外交部分,數位發展部2025年只能保留參加APEC的資安、網路等相關會議。
黃彥男指出,數位發展部在2024年積極協助臺灣全球駐外館處進行資安健檢,杜絕資安防護缺口;但2025年因為沒有出國預算,就不能像以往一樣,指派數發部的資安專家出國協助駐外館處處理資安事宜,讓人對於駐外館處的資安情況感到憂心。他表示,未來只能看外交部是否有合適的出國預算,可以提供駐外館處相關的資安健檢服務。
強化數位防詐策略,全面打擊網路詐騙
黃彥男強調,隨著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網路詐騙行為日益猖獗,政府必須積極採取措施,強化打詐、防詐和阻詐,確保數位環境的安全與信任。
為了有效識別和攔截詐騙廣告,數位發展部於2024年九月底至十月初上線測試「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期間下載量超過12,501次,近1,979名民眾通報可疑網路訊息;高風險金融投資廣告案件數量從單週最高77,484件下降至2024年12月平均每週2,050件,降幅達97%。
黃彥男表示,截至2024年底,該平臺共受理100,263件民眾通報,其中47,963件被認定為詐騙並下架;而數位發展部計畫在2025年推出查詢網2.0版,與各部會建立跨部會聯防機制,提高審查效率與準確性,預計下架超過60,000則網路詐騙訊息。
黃彥男強調,打擊網路詐騙的關鍵在於「網路廣告實名制」。為遏制詐騙行為,數位發展部於2024年要求包括Facebook、LINE、Google、TikTok等網路平臺業者實行廣告實名制,確保廣告發布者身份可追溯,避免名人被冒用等詐騙情況;政府也在同年,制定打詐專法並頒布相關子法,以法律手段保障網路安全,並強化執法效能。
至於2025年的打詐工作重點,黃彥男認為,數位發展部將著重於查核業者身份及驗證合規性,也會輔導業者制定並提交防詐計畫,並以滾動式方式,持續檢討業者防詐措施的有效性。
在產業層面,2024年數發部積極推動「鷹眼識詐聯盟」,聯合35家金融機構開發偽冒網站偵測及終端設備AI特徵辨識技術,共同打擊網路詐騙,累計偵測近20,000個可疑帳戶,阻攔金額達5.9億元;同時,建置第三方支付虛擬帳號查詢平臺,供警政單位查詢可疑帳戶,累計查詢超過30,000筆。
到了2025年,黃彥男表示,計畫將聯防成效進一步提升,主動偵測偽冒案件目標訂為80,000件,同時整合第三方支付業者超商條碼資訊,新增涉詐客戶通報功能,累計查詢筆數預計達60,000筆。
為全方位防護網路安全,政府在2024年也推動可信任的簡碼簡訊服務,總計376個政府機關累計發送近6,500萬則「111」簡訊,確保公共訊息傳遞及警示功能穩定運作。
此外,也有八家大型電商導入隱碼技術,使其不再名列165高風險業者名單;同年,透過域名系統(DNS)回應政策區域(RPZ)技術,屏蔽超過三萬個(30,914個)涉及詐騙的偽冒網站,形成資安防護第一線屏障。
因為打詐是政府施政重要的任務之一,黃彥男指出,2025年發展方向除了將持續優化防禦機制,加快資料處理速度與防詐量能外,也會推廣簡碼簡訊在其他領域(例如計程車服務)的應用,提升跨界防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