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郭又華

「在許多職位上,我已無法雇用連基礎AI提示都不會寫的人。隨著科技進步,這個期待只會不斷提升,直到所有知識工作者都必須熟悉GenAI工具。」Google大腦之父吳恩達在2025年AI EXPO Taiwan開幕對談中指出,擁抱GenAI的重要性。尤其,是利用GenAI來輔助程式碼編寫。

吳恩達一直以來大力提倡AI及軟體開發教育。本次對談中,他再次強調:「現在環境,學習寫程式,對所有人都是值得的投資。」在軟體開發界,一個常見概念是可以快速產出高價值貢獻的「10X工程師」。他指出,其他領域職位,也能結合軟體開發能力,成為10X招聘人員、10X醫師、10X分析師。「這種人才,可以輕易獲得高於同行的報酬。」

使用GenAI來輔助寫程式,更能大幅降低個人和企業的試錯及創新成本。甚至,他觀察,有許多小型新創團隊用來打敗規模大於自身的對手。

利用GenAI寫程式,一大用途是快速打造創新主意的試作品(Prototype)。吳恩達指出,試作品通常是一個獨立程式,在安全、可靠性、規模化設計,以及與企業既有系統整合的需求,都非常低。不過,現在仍有許多企業,連打造試作品,都需要經過隱私權審查、道德審查、人事審查、法務審查、行銷審查等重重關卡,「任何一個小專案,都需要5個VP簽核同意,這種做法會讓所有開發流程嘎然而止。」

他建議企業,打造出沙盒環境,限制敏感資料和硬體資源存取,讓員工能自由開發原型。而不是,只花費數日打造原型,卻花費數月等待上級點頭。

吳恩達以自家企業為例說明:「在AI Fund和其他公司,團隊可以打造很多專案,完全不用我過問。」前幾天,他與臺灣AI Fund同事談話後,隔天早上7點就收到同事自主開發的試作品。他表示,這雖然不是什麼驚為天人的作品,但用AI開發,使員工能用非常低的時間成本,來快速試錯、改進。他本人也時常用GenAI來寫程式,給自家團隊參考,並發展成正式功能。

「如今,用GenAI輔助,開發試作品的成本可降低10倍左右。」吳恩達說,企業可以輕易打造20個試作品,毫不心疼的捨棄其中18個,只為了找到其中2個可行做法。「聰明的企業已經看到這點,大力擁抱用GenAI來輔助程式開發。」

吳恩達也針對現在熱門的代理型AI(Agentic AI)與模型上下文協定(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技術,做出評論。

他直言:「大約6個月前,許多大企業的行銷部門開始到處用Agentic AI這個詞彙,或許這使外界對這個技術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不過,早在去年,Agentic AI就廣為科技界,尤其是新創企業所用。「從醫療診斷、採購、法律文件處理,科技界都開發出完整好用的Agentic AI工作流程。」

吳恩達則對用來讓模型更容易與外部服務和工具溝通的MCP,抱持樂觀但務實的看法。「MCP讓AI更容易存取各式工具,是個好技術。不過,全球是否會採用統一MCP標準,還有待觀察。」他還提到,比MCP更進階一步,讓AI代理人而非模型來交互溝通的ACP(Agent Context Protocol),也是一項值得期待,但仍處於發展非常初期的技術,前景有待進一步觀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