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網路儲存的成長力道快,這是結果。導致這個結果的兩大主因,還是以災難備援(disaster recovery)與資料整合(data consolidation)為首。根據市調機構IDC統計,臺灣2001~2006年災難備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19%,居亞太區第十位,預計今年臺灣災備規模將超過2億元。
就IBM、HDS、EMC、惠普…等廠商的觀察,臺灣今年企業災備方案會比資料整合來得有「賺頭」。IBM企業系統暨主機周邊事業處業務經理施東峰表示:「做災難備援,至少要再建立一座類似的儲存系統,還沒建立的一定要兩座。可是資料整合,多半還是在企業內部進行整合。」
臺灣災備意識抬頭,時間點落在2001年513東科大火。當時身陷災區的建碁,立刻將資料備分到龍潭機房,因此避開資料流失的嚴重損失。隨後美國911事件、臺灣917水災,都讓e化企業感受到「資料即一切」。
IDC認為,災備的目的是為了企業永續經營,不只臺灣,亞太區災備市場也將從2001年的5.51億美元成長到2006年的13億美元。今年亞太區的災備發展有幾個重點:第一是隨著企業的國際化而擴張,第二是災備服務演進成以資料擷取為基礎,第三則是災備方案的投資不斷增加。
診斷今年臺灣的災備商機,由於大型企業已經建置第一座儲存機制,接下來,「該建設異地災備中心了。」HDS北亞區副總裁包志堅說。主要帶動的垂直市場,除了中小企業e化,另外,金控公司的整合、災備解決方案供應商(如網路資料中心、儲存服務供應商),也都是成長的動力。
2002年到底是不是臺灣的「災難備援年」?HDS一位產品經理開玩笑的說:「企業幾乎都是事到臨頭才會緊張!」臺灣EMC總經理江金龍做了個註解:「備援只是備分的延伸,『資料保護年』也許更貼切!」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1
2025-02-10
2025-02-08
2025-02-10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