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談談其他國家的金控環境和經驗?臺灣的條件和這些地區有何不同?
第一個金融服務案例於1993年來自澳洲,是驅動亞洲金控的起源。接下來則是發生於1998年的日本,因為文化的差異觀念相當保守,他們不太可能委外,最後決定委外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之後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也陸續開放金融服務。基本上,亞洲地區推動金融服務的國家不多。
這些地區的經驗模式會很快擴散到南亞甚至臺灣,去年11月臺灣開啟金控市場,我相信臺灣市場未來有相當多的機會。
隨著外國廠商加入戰場,澳洲、日本金融服務市場競爭激烈,本土廠商無不加強競爭力,以和外國廠商一較長短。
我們看到市場環境變化快,CEO通常會努力規畫公司前景,並設法增加投資、改善公司體質,但外界變化實在太快了,越龐大的組織回應速度相對越慢,也可能沒有多餘的預算因應改變。
EDS的銀行IT委外服務如信用卡業務,節省CEO改善流程的成本,合作夥伴則協助客戶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各領域和每個解決方案運作都有最佳典範作為榜樣。
提到最佳典範,有三點值得一提:第一,我們有堅強的夥伴關係和最好的服務。第二,夥伴全球支援能力,所謂知己之彼,國際級金融集團的策略也是全球性的,透過合作夥伴提供的資訊,可以防患未然。第三,投資在對的地方、對的解決方案。
要把視野放大,開放對話空間,思考如何維持好的業務水平,客戶資料的安全、儲存和異地備援都要兼顧。這些安全甚至保險機制的投資都無法讓公司獲利,CEO會考慮再三,自從911事件發生後,為了不讓這些無形的資產遭到破壞,他們不得不做。
然而,金融服務委外的安全疑慮,也是必須克服的問題。委外可以為客戶節省成本獲取利潤,經過不斷教育,業者看到價值和利益,未來2年內金融服務委外市場一定會成長。年底前,我們應該會簽下第一個金控客戶。金融、證券和保險等業務整合到金控事業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應如何解決?IT扮演的角色為何?
看是合併一家公司還是整個集團。合併的公司有很多業務是重複的,他們要銷售彼此的產品,如何整合IT並且帶動流程運作的效率,分享彼此資訊。如果核心業務和其他有重要關聯性,整合是必要的工作,不管是否只有單一平臺或系統,避免做重複的工作。
另外,不只要注意服務品質,後續的客戶關係管理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若以80/20法則來看,應該以80%的資源用在20%的客戶群,也就是要找到忠誠的客戶。多數業績是來自少數的客戶群。其他國家的金控經驗能複製到臺灣嗎?原因為何?
各國的金控公司有不同的經營模式,來自韓國、日本,甚至合併旅行家的花旗銀行或花旗集團都是如此。因為有這些國家走在前面,臺灣可以向前看齊、截長補短。無論是哪個地區的金融服務,後端客戶資料的分享是優質服務的基本條件。
臺灣共有14家金控公司,以臺灣的市場規模家數會不會太多?我想是會的。這樣的情形同樣發生在澳洲、新加坡、澳洲、香港等地,有太多的銀行,他們是否能賺錢?韓國有許多銀行沒有賺錢就消失了,澳洲只剩下4大金融服務銀行。為股東賺錢是公司的主要任務,新加坡、馬來西亞也開始吹起合併風潮,臺灣將無法避免受影響,市場將決定一切。
我認為臺灣金控進軍大陸的條件勝過於香港,關鍵在於文化和語言因素。業者先在臺灣紮根,再把經驗帶到大陸。因為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有人說臺灣也有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這對金控環境有什麼影響?金控業者將如何因應?
不少外國銀行也對臺灣金融服務市場有興趣。過去金控市場未開放,土洋競爭已經非常激烈,這些外商銀行如花旗、香港銀行等企圖心很強,這樣會讓本土銀行更強壯。競爭和市場將刺激本土業者思考未來的競爭策略。金融風暴應該不會在臺灣發生,但不確定金控市場有沒有問題。目前臺灣競食金控大餅的廠商有IBM、優利和本土系統整合商,EDS怎麼看這些競爭廠商?
IBM是好的IT基礎建設提供者,也有委外服務,雙方在這兩方面都是勁敵。不過IBM只有一個解決方案,EDS有許多商業應用服務方案,和客戶是夥伴關係,提供客戶所有IT需求。
舉澳洲昆士蘭一家小銀行為例,這家銀行採用我們的委外服務,幫他做完所有基礎建設和應用平臺,讓外界看起來像是大公司一般,並和外商對抗。
本土系統整合廠商雖然代理許多產品,這些產品衍生出來的整合問題是個大考驗,是否能提供快速的應變能力和技術,過去的經驗是重要的基礎。這些IT服務廠商並沒有相關建置經驗,提供客戶後續服務要維護是非常不容易的。
熱門新聞
2024-11-10
2024-11-12
2024-11-10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