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8月15日發表最新調查報告,原本一般期待在今年會復甦的資訊業景氣,將遞延至2003年下半才有機會回春。報告中並指出,臺灣的資訊硬體產業的競爭核心已經從早期的量產層次,漸漸邁向研發層次,為了長遠的競爭,業者必須有技術自主的準備。

經過去年的景氣谷底,資訊業者的產能利用率在今年以來漸漸回升,許多業者希望的眼光放在今年第4季,不過資策會MIC方面的看法並沒有那麼樂觀。MIC硬體產業組組長陳文棠表示:「若以今年來看,第3季的表現會比4季好,而真正的景氣復甦,要到明年下半才會看到。」

陳文棠分析,資訊市場在經過今年上半年的觀望之後,預計在第3季會陸續落實為實際的採購,然而到了第4季,市場就必須面對需求面的考驗了。然而就現在看起來,企業的需求並不樂觀,由於PC使用年限的增長,原本預期在今年第4季發生的Y2K換機熱潮,將遞延2003~2004年才會發生。

不過在不景氣的時期,資訊硬體產業當中,臺灣業者卻展現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能力。本來在景氣低迷時期該展現的「大者恆大」的效應在今年失去了作用,陳文棠指出:「不管是桌上型電腦或者筆記型電腦領域,前4大品牌的市佔率成長緩慢,反而是臺灣專長的組裝市場及二線廠商的表現格外亮眼。」

除此之外,由於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處理器的價差空間,臺灣業者帶頭創造的「Desktop Solution」,也就是使用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為主的筆記型電腦以及DeskNote等相關產品成功地殺出一條生路,創造了300萬臺的生意。

雖然英特爾方面正努力縮小處理器價差,不過陳文棠認為,臺灣業者仍然能夠從中創造並享受到一定的商機。 MIC這次發表的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上半臺灣資訊硬體業者的產值當中,中國生產首度超過總產值的一半。而且比重增加是從2001年的36.9%,陡增到51%。主要的原因是筆記型電腦及LCD顯示器等高單價產品,在今年大舉登「陸」生產的關係。

展望未來,資訊業不管在技術或市場的競爭仍然充滿變數,陳文棠認為在技術主流的掌握上,臺灣業者除了密切跟緊英特爾的腳步以外,也不能忽視其他技術勢力的發展。比如目前由IBM、Sony等公司所主導的CELL聯盟預計投資4億美元,開發100奈米以下的新製程技術,準備搭配Linux或新的作業系統,建立新的平臺標準,第一個開發成果預計將應用在PS3產品上。雖然CELL聯盟的技術開發還在萌芽階段,不過陳文棠提醒臺灣業者,必須時時掌握大環境的方向感,才能從中找到定位與機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