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日本與韓國並列為全球三大TFT-LCD面板生產國,事實上這三大區域的業者,也等於是包辦了全球面板的製造供應。然而,三地業者因為發展的歷史淵源、對企業經營模式的想法不同,乃至於技術實力有強有弱,因此還是存在許多差異。今日,在追求利潤以及生存競爭的目標下,三地的業者也各有優勢和不同的苦惱。

日本發展LCD技術已經有30年歷史,在TFT-LCD的領域開發得早,從筆記型電腦及桌上型顯示器的產品開始,因此也擁有許多技術專利。這也成為日後最大的資產,像是臺灣許多面板業者,乃至於關鍵零組件業者,就是轉移日本業者的技術,才得以在臺灣升起爐灶的。而根據DisplaySearch的資料,2000年以前日本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面板供應國,擁有6成左右的市場,直到去年才被韓國趕過。

而臺灣則又將在短期內奪下韓國產量第一的地位。根據光電協進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德珪的觀察,目前日、韓、臺三地廠商,分別進行著不同的策略,希望求得更好的生存方式。他分析,日本業者目前主要的工作重點是「在不過度擴張資本的情況下找出路。」例如朝大尺寸的平面電視或手機、PDA等更小尺寸面板產品發展,而這兩大方向,都是目前附加價值較高的面板類型。

韓國業者雖則一面努力朝電視及小尺寸產品發展,繼續與日本業者搶市場,另一方面也和臺灣在大尺寸面板市場正面交鋒。目前全球前五大面板業者當中,前兩大是三星及LG飛利浦,臺灣的友達和奇美則分佔三、四名。第五名則是日本業者夏普。

鄭德珪認為,現在韓國業者的策略是「以市佔率為導向」,特別是因為韓國業者的產品開發腳步比臺灣業者稍快一步,他們近期常用低價策略力捧某個規格,這樣一方面以價創量,一方面也迫使臺灣業者正在主打的前代產品,必須把價格壓得更低,導致無利可圖。 「臺灣業者面對兩大強國,目前正積極在生產規模及量產時點上努力,並透過強化本身的經營體質,來與之競爭。」鄭德珪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