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DC的預測,全球的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產品與認證服務的市場,將從1999年的2.81億美元直線成長,到2004年時可高達3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年平均增長率為61%。IDC更指出,認證服務的市場規模將超過PKI產品,至2004年時將佔據60%左右的PKI市場。

世界各國導入PKI的情況,以美國、加拿大與歐美地區施行最為良好,以美國來說,是美國聯邦政府由上而下建立一套階級式(Hierarchical)的PKI體系,臺灣則仿照美國的作法。歐洲採用非階層式架構的BCA(Bridge CA),以點對點中心(peer to peer hub)的概念連結各單位機構。

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洲多為政府介入在帶動PKI產業,歐洲則傾向以自由市場機制運作,金融與IT產業導入較多。臺灣目前為政府機關與金融機構主導PKI應用。

雖然國際市場大多預期PKI將呈現正成長的聲勢,在臺灣仍傳出像聯傳科技聲援增資等惡耗或者是相關研發廠商的經營面臨轉型。NII產業發展協進會執行長劉台斌以Datamonitor的一篇研究報導中指出,PKI的成長緩慢並且不如預期的樂觀,不過仍存有希望。

亞洲PKI論壇中華臺北推廣委員會召集人夏漢民表示,臺灣PKI現況混亂可能是由於沒有統一專責機構來負責,相關廠商又在市場上廝殺,沒有合作的共識,再加上沒有提出具體的應用需求面,民間企業看不到應用在哪裡,自然不想導入。

許多開發PKI相關的廠商也認可政府積極通過電子簽章法,並發布C計畫等,希望努力帶動臺灣的PKI產業,可是卻又在另一方面幫了倒忙。博訊科技副總經理裴兆旭表示,認證服務的商機前景看好,因此許多PKI廠商都以CA為主要業務,可是主管機關在憑證機構的審核部分門檻太高且太複雜,使得很多廠商全都退回去。

臺灣網路認證公司總經理陳鴻榮也表示,國內的認證制度的確需要檢討,他認為法令上有許多歧視本土廠商的地方,尤其對於國內業者在規則訂定上比外商更為嚴苛。

陳鴻榮更表示,教育市場時不應以PKI名詞為前題,事實上使用者並不需要了解PKI是什麼,而是要告訴使用者PKI能運用在哪些方面與如何使用。太困難的技術名詞只會讓人望之卻步。

多種憑證流通於市場上,也可能是造成PKI應用起飛遲緩的因素之一。目前臺灣可分為政府單位的GCA、金融機構的RCA、內政部的自然人憑證、經濟部的公司行號CA、衛生署的HCA等。同一單位之中又可能為了不同使用目的而發放各種不同的憑證,以銀行來說,網路下單可發出一種憑證,網路銀行又可發出另一種憑證。

不過,資策會MIC分析師王凱便表示,「一張憑證跑遍天下」只是理想,並不符合實際效益,因為不同的憑證有不同的需求,內容上也會不同,硬要湊成一張在管理與整合上會相當麻煩。 網際威信業務處副總經理何鈺威也提到,只要所發出的憑證都是依據國際標準,互通上就不會那麼困難。

導入PKI的成本過高,也是臺灣PKI市場不見起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敦陽第四事業群經理陳勤法就表示,不景氣的年代裡動輒百萬元或千萬元已上的PKI建置費是沒有企業要使用,但價格太低廉的產品可能又不夠國際水準,所以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除了政府與金融之外,業者們共同認為PKI最大的商機在企業端與普及至個人化,但面對目前臺灣PKI的窘境,相關廠商仍一本初衷的繼續堅持。

夏漢民就建議政府應該讓規畫與執行單位分開,才不會牽涉到利益問題。王凱也表示,廠商要盡量往應用面開發,只有當需求出現,企業才會有意願導入。所以尋求PKI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就成了廠商們努力的目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