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大陸以經濟明星之姿在東方鵲起,挾其龐大內需市場與低廉勞力成本成為吸金機器,也使臺灣不得不認真面對該如何延續競爭力的問題。資策會MIC主任詹文男表示,去年臺灣有38%的硬體在大陸生產,預估今年將會突破47%,如何防止產業空洞化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兩岸相競之下,臺灣過去所倚靠的製造優勢,不再是必勝王牌,如今必須圖謀「研發」才能智取大陸。資策會MIC前瞻產業研究組組長葉永泰形容:「大陸是螞蟻雄兵,光比成本是拚不過人家的,臺灣必須走精兵政策。」5年內成為亞太研發中心

經濟部技術處的願景是:5年內成為亞太地區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使臺灣成為本國企業創新研發總部與跨國企業區域研發中心。在執行面,透過產、研合作方式,從事新領域技術、前瞻性技術、深層次技術、產品創新等範疇的創新研發活動。由於資源有限,不能所有產業一網打盡,僅就較有競爭潛力的類目進行發展(詳見附表一)。

不少國際大廠有意或已經來臺設立技術中心或研究中心,如惠普(PDC產品開發中心)、戴爾(筆記型電腦研發中心)、Sony(創新LSI及模組設計研發中心)、IBM(軟體、生技)、Aixtron(半導體)、昇陽(生技、軟體)、微軟(.NET研究中心與技術中心)、德商貝克(航電)、富士通……等,明年並將積極爭取通訊廠商如諾基亞、摩托羅拉進駐。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表示:「光是目前通過的5家,3年研發總投資就超過50億元。」照進度來看,5年內募集30家以上應不是問題,吸引投資將超過百億。完整產業鏈是最大優勢

許多東南亞國家也想角逐亞太研發中心位置,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臺灣究竟有何過人之處?黃重球分析,新加坡雖有政府在後面力挺,提供各式優惠措施,但畢竟屬於都市型國家,在人才上略遜臺灣一籌。在日、韓兩國設立研發中心成本不貲,中國大陸雖然便宜,但較偏製造導向,缺乏研發優勢。

葉永泰進一步解釋,中國大陸的研發方向較偏「基礎研究」(如材料、生物、化學等),而臺灣擅長的是「應用研究」(人機介面、系統整合等商品化應用),對資訊大廠而言,臺灣的研發方向還是比較有「錢」途。「外商來臺設研發中心最重要的著眼點是:完整的產業聚落。」黃重球表示,臺灣擁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在人才、客戶關係與反應速度上都相當有競爭力。

許多廠商對臺採購金額相當大,以Sony為例,每年對臺採購高達1000~1200億元,惠普更高達140億美元以上。對這類廠商來說,來臺設立研發中心是合則兩利的事,既可撙節成本又能加快新產品開發速度。需以研發樹立製造名牌

國際廠商的研發投資通常在5%以上,但過去臺灣廠商研發投資比例卻相對偏低,不到2%。因為研發投入與獲利率未必是線性相關,臺灣廠商即使投入研發,也多半用於改善生產流程,較少投資在創新與研究上。

誠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所言:「臺灣雖然沒有消費品牌,但卻有製造品牌。」要成為製造的名牌,就得依靠研發血脈挹注,才能提高附加價值。近幾年本土廠商意識到「智慧資本」的重要性,紛紛加碼投資,從2001年到2002年,雖然經濟不景氣,但臺灣廠商整體研發經費仍成長了18%之多。

臺灣擁有的專利,在美國排名第十,但這些專利是否能轉化為權利金或實質利益則有待商榷。在經濟部技術處贊助下,資策會與政大合作成立「臺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協助廠商累積能夠不斷重複利用的智慧資本,並建立技術鑑價機制,包括專利研發、智慧財產、人才培養、創新能力、國際合作等。

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表示:「臺灣唯有靠著智慧資本,才能由『技術貿易的逆差國』搖身變為『技術貿易的順差國』!」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