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挑戰2008」計畫中,生物科技與顯示器、數位內容、半導體等產業同列為新星,除了臺灣,亞太區的中國、新加坡、韓國,甚至印度,都想摘下生物科技這顆星。IBM是臺灣生技研發中心的「先驅」,今年9月3日在臺設立亞太區第一座生技研發中心,預計3年投資300萬美元。
除了IBM,惠普、昇陽也相當積極。昇陽將在12月與成功大學合作,針對臺灣南部特有的「烏腳病」以至於併發的膀胱癌進行研究。負責合作案的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蔣榮先表示:「成大集合工學院、醫學院之力與昇陽合作,目的是利用臺灣的特殊條件,結合IT與生技人才。」
亞太區推動生物科技最積極的國家當屬新加坡,1996年起就陸續推動相關計畫。中國復旦集團也是當中的佼佼者,蔣榮先認為:「臺灣正扮演一個急起直追的角色。」與IBM看法相同的是:IT人才必須結合生技。
目前僅有5人的IBM南港生技研發中心,預計在2003年擴大到10人,若再加上預計進駐的廠商,規模可達25~30人之多。IBM電子商業創新中心經理王聖棨表示:「加上政府的基金補助,2003年可達50~60人。」
IBM南港生技中心以「生技社群的催生者」自居,也可說是「IT與生技產業的大串接」。王聖棨補充說:「這座中心,是由IBM拉好所有資源,發展出IT、生技兩邊都懂的人才。」經過4個月醞釀,IBM南港生技研發中心將在2003年初提供服務,上半年讓會員開始分享資料庫。
「生物科技不是關起門來做,各個領域可以築起城牆,但要能夠看得到對方在做什麼。」王聖棨說。不論是IBM的50人團隊,或是昇陽、成大的8位教授加上20位研究生,都是為了促使全球IT與生技浪潮在臺灣匯流,與只想在臺灣做生意、賣伺服器的廠商出發點不同。即使臺灣的生技產業無法提升到國際層次,至少,外商的心力播下了IT與生技共生的種子。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1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08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