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談談為什麼新版平臺要強調軟體元件化?是不是看到什麼樣的市場機會?

雖然幾年前網路股泡沫化,企業內部知識管理需求仍非常殷切。我們有過去的產品和技術優勢,協助企業客戶解決資訊整合和搜尋的問題,但企業需要的是具備系統整合、產品研發或技術的服務提供者。臺灣軟體公司規模小,靠著接一個一個專案生存,沒有更多的人力開發新技術或專案,市場規模都很小。

臺灣軟體產業目前面臨內憂外患;過去主要是國外解決方案盤據的外患,現在是面臨大陸強勢軟體部隊的內憂。以前是我們要併購他們的公司,現在市場傳言大陸公司要併購臺商。如果臺灣軟體廠商不合作結盟,在企業規模就輸人家一大截。大陸東軟在東北就有軟體園區,北大有研究院,大廠接大案子,不斷地正向循環,臺灣軟體產業優勢很快就會消失。

過去我們鎖定企業內部資訊檢索需求,學到不少專業服務經驗和能量,和多數系統整合或產品公司一樣,S曲線攀升到一定程度後會往下掉,新市場縮小,要讓公司能永續經營,就要開發舊市場,並橫向整合不同領域專業技術元件,聚集眾廠商的專精項目,建立軟體分工體系,大家一起打群架,勝過孤軍奮戰。

對客戶來說是有價格上的好處,畢竟面對一家廠商的成本比面對多數廠商低許多。對廠商來說,不僅可以省下新技術的開發成本,會越來越專注在核心技術的研發,所有軟體經過整合加值後,加速產品上市時程。這樣的合作模式也會複製到大陸。這次龍捲風9家軟體公司結盟,合作形式為何?

目前和臺灣6家廠商和大陸北大方正、清華紫光、東軟等3家公司,主要是在業務面的合作,這個部分早就在進行了,並不是軟體分工的主要精神。軟體分工應該是在技術層面的專業分工,這一點臺灣還沒有看到成功的例子。臺灣軟體廠商不習慣自己開發的東西給別人用,怕元件整合後,自己的產品不見了,或是品牌消失了。剛剛提到臺灣進行軟體分工的困難,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

臺灣資訊製造業的分工體系做得非常成功,那些大廠如台積電、聯電等建立標竿,創造硬體產業分工的成功案例,遊戲產業之所以受到政府注意,也是這個原因。說服技術能力佳的元件廠商合作,是建立軟體分工體系的第一步。軟體元件市場看起來小,但能創造龐大的商機,這是軟體分工產業弔詭的地方,也是廠商猶豫不前的主因。貴公司的經營階層日前經過一番調整,現在你的任務是什麼?

日前邀請旺宏董事長胡定華擔任龍捲風的總經理,希望藉由他在硬體產業多年的經驗,釐清產業分工模糊不清的地方,由長者拿捏進退分寸,擔任船長的角色,我則是一艘船的舵手。為了投入更多的時間在思考產品和市場的整體方向,去年延攬在矽谷有多年經驗的蔡篤欣,擔任研發團隊負責人。

對我來說,技術是資產也是負債。因為有技術背景,可以掌握市場技術和產品研發方向,但是就會失去審視公司整體營運的機會。網路其實還不是產業,現在只有看到前端應用的普及,後端沒有統一的市場規格。軟體就不一樣,前端、後端都已經發展成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